共 50 条
35年狼疮性肾炎临床与基础研究
被引:4
作者:
孙林
叶任高
杨念生
曾丽霞
李幼姬
刘冠贤
机构:
[1] 中山医科大学肾脏研究所!广州
来源:
关键词:
红斑狼疮,系统性;
狼疮肾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93.242 [];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发现异常增高的循环白介素 6 可导致狼疮性全身性病理损害;白介素 6 异常增高在狼疮性小管间质损害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白介素 6 及其信息传递中的 G P130 , Jun B 基因异常表达参与了弥漫性增生性狼疮性肾炎( L N) 分子发病过程,并率先发现丹参通过增强c myc 蛋白高水平表达而诱导细胞凋亡,从而对人肾成纤维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在国内外首次证实巨噬细胞在 L N 的病人肾脏局部增殖,且和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首次发现白介素受体(s I L 2 R) 和 F L C T 增多是诊断早期活动 L N 的可靠指标。筛选并建立了一种本病活动性的计分方法;发现小管间质病变分级对 L N 肾小球病理、临床表现、治疗、疗效及复发的判断均有指导意义。在国内首先报道超大剂激素冲击疗法治疗严重的活动性 L N,率先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改进 C T X 冲击疗法治疗 L N。发现中药在促进骨髓造血,对抗 C T X 等致免疫功能过度抑制具有一定作用。首次在国内探讨了 L N 尿毒症的可逆性,并分析发现 S L E 死亡最主要原因并非尿毒症。
引用
收藏
页码:161 / 166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