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新病害顶腐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9
作者
徐秀德
赵淑坤
刘志恒
机构
[1] 辽宁省农科院高粱所
[2] 沈阳农业大学植保系 沈阳
[3] 沈阳
关键词
高粱顶腐病; 症状;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D O I
10.13926/j.cnki.apps.1995.04.008
中图分类号
S435.14 [高粱病虫害];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我国高粱上发生的新病害顶腐病是由亚粘团串珠镰孢(Fusarinm moniliforme var. subglutinans Wr.&Reink.)侵染引起的。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适宜pH值为6~8。小型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28℃,适宜pH值为6~7。病菌在Bilai培养基上,pH4~11间均易产生大型分生孢子。黑光灯和日光灯照射对大型分生孢子形成有促进作用,且黑光灯优于日光灯;在光照处理下最适宜产生大型孢子的培养基为小麦粒和高粱粒。病菌在PSA培养基上培养10~12天后可产生厚垣孢子。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以半乳糖、甘露糖为佳,乳糖、木糖、葡萄糖次之。对氮源利用远不及碳源。人工接种条件下,病菌能侵染高粱、苏丹草、哥伦布草、玉米、谷子、珍珠粟、薏苡、水稻、燕麦、小麦、狗尾草等禾本科植物。
引用
收藏
页码:315 / 320
页数:6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