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淮地区岩溶磷块岩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机理探讨

被引:1
作者
房尚明
机构
[1]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
关键词
矿物; 凝胶; 胶体; 磷质岩; 矿石; 磷块岩; 成矿机理; 灰岩; 磷块岩矿床; 工程地质现象; 岩溶; 洞穴; 沉积结构; 碎屑结构; 矿石类型; 矿床地质特征; 徐淮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区内岩溶磷块岩矿床有500多个,具有点多、矿小、品位富的特点。贮藏在震旦纪和寒武纪石灰岩的沟谷洞穴中,成矿时代为第三纪上新世至第四纪更新世,属残坡积次生淋滤岩溶磷块岩矿床。 磷块岩矿石具有典型的凝胶碎屑结构,以胶磷矿为主、磷钙铝石为次的含磷矿物,与粘土和石灰岩碎屑混杂堆积,形成浸染磷块岩和凝胶磷块岩两种基本矿石类型。凝胶磷块岩矿石很少,但品位很富,P2O5含量一般都在30%以上。最高达到39.29%,并形成皮壳状、葡萄状、乳滴状、结核状等各种构造形态。浸染磷块岩矿石数量很多,但品位较贫,P2O5含量一般都在15%以下,个别达到20%左右,碎屑结构比较明显。 矿床中发现有牛、羊、鹿、獾、熊、蝙蝠、鸟类等各种动物化石,正是这些动物的柄生繁衍,使自然界分散的磷质得以集中。通过地下水的溶解,淋滤作用终以胶体聚沉或交代的形式次生富集为磷块岩矿床。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动物与磷的成矿作用——岛屿磷块岩的成矿机理 [J].
王国忠 ;
吕炳全 ;
全松青 .
地质学报, 1987, (01) :72-81+104
[2]   苏北徐海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和古地理 [J].
罗其湘 ;
刘祥琪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4, (02) :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