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脉方化学成分

被引:10
作者
王付荣 [1 ]
葛喜珍 [2 ]
杨秀伟 [1 ]
机构
[1] 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
[2]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生物医药系
关键词
通脉方; 化学成分; 异黄酮;
D O I
10.13422/j.cnki.syfjx.2011.20.032
中图分类号
R286 [中药品];
学科分类号
1008 ;
摘要
目的:研究通脉方(葛根、丹参、川芎)的化学成分,为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提供示范。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通脉方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丹参酮I(1)、隐丹参酮(2)、二氢丹参酮I(3)、芒柄花素(4)、原儿茶醛(5)、大豆苷元(6)、反式-阿魏酸(7)、芒柄花苷(8)、5-羟基芒柄花苷(9)、洋川芎内酯H(10)、葛根苷D(11)、染料木苷(12)、大豆苷(13)、3’-甲氧基葛根素(14)、芒柄花素-8-C-β-D-呋喃芹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15)、芒柄花素-7-O-β-D-呋喃芹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16)、澳白檀苷(17)、5,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O-β-D-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8)、鹰嘴豆芽素A-8-C-β-D-呋喃芹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19)、葛根素(20)、蔗糖(21)、腺嘌呤核苷(22)、葛根素芹菜糖苷(23)、3’-羟基葛根素(24)、3’-甲氧基大豆苷元-7,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25)、大豆苷元-7,4’-O-葡萄糖苷(26)、3’-甲氧基大豆苷(27)、芒柄花素-8-C-β-D-吡喃木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28)、染料木素-7-O-β-D-呋喃芹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29)、染料木素-8-C-呋喃芹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30)、大豆苷元-7-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葡萄糖苷(31)、大豆苷元-7-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葡萄糖苷(32)、3’-羟基葛根素芹菜糖苷(33)、6″-O-D-木糖基葛根素(34)。结论:综合以上及葛根、丹参、川芎单味药材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判断通脉方主要化学成分为异黄酮类,来源于组方中的葛根;3个丹参酮类化合物来源于组方中的丹参;洋川芎内酯H来源于组方中的川芎。虽然单味药材的化学成分在复方中皆有体现,但主要是君药葛根的化学成分。16,17,29为首次从葛根及葛属中分离得到。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6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通脉颗粒的指纹图谱[J]. 李蓓佳,向诚,杨秀伟,吴立军,果德安,叶敏.药学学报. 2010(11)
[2]  
丰城鸡血藤化学成分的研究[J]. 成军,王京丽,梁鸿,王银叶,赵玉英.中国中药杂志. 2009(15)
[3]   白花丹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J].
曹春泉 ;
孙隆儒 ;
娄红祥 ;
季梅 .
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 (03) :636-637
[4]   丰城鸡血藤异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 [J].
向诚 ;
成军 ;
梁鸿 ;
赵玉英 ;
冯洁 .
药学学报, 2009, (02) :158-161
[5]   大叶金花草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J].
罗娅君 ;
肖新峰 ;
王照丽 .
中草药, 2009, 40 (02) :190-192
[6]  
怀槐树皮异黄酮苷类化学成分研究[J]. 黎雄,李剑芳,王东,王维宁,崔征.药学学报. 2009(01)
[7]   葛根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陈文杰 .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 10 (12) :142-144
[8]   野葛中的一个新化学成分 [J].
王彦志 ;
冯卫生 ;
石任兵 ;
刘斌 .
药学学报, 2007, (09) :964-967
[9]   安徽产葛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J].
迟霁菲 ;
张国刚 ;
李萍 ;
寇丽萍 .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07, (01) :47-49
[10]   葛根资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J].
陈荔炟 ;
陈树和 ;
刘焱文 .
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1) :2305-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