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缘政治学研究:内涵、范式与价值——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

被引:8
作者
徐能武
机构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
太空; 天缘政治学; 和平融合发展; 实践建构;
D O I
10.13644/j.cnki.cn31-1112.2016.01.001
中图分类号
D81 [国际关系]; A81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学科分类号
030207 ; 030501 ; 030504 ;
摘要
当人类活动范围延伸到地球大气层外的太空时,政治学也必然发展到涵盖太空权力互动的"天缘政治学"。围绕权力展开的太空社会活动、形式和关系既是政治文明延伸的新高地,也是天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摒弃多尔曼之流为霸权扩张服务的太空控制论,"正本清源"后的天缘政治学研究,应把握天缘政治多样权力和共同观念实践建构的特征和规律。太空的高远位置和无疆域性特征,使得各太空主体很容易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发展军事航天技术,争先恐后地进行太空攻防对抗准备。太空技术典型的军民两用性和军备逆序效应,使得太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必然导致同归于尽,加之,太空技术作为信息流的空间段,具有和平、融合、发展的本质特征。因此,虽然天缘政治本质上仍是围绕权力展开的社会活动、形式和关系,但其权力运行并不必然导致冲突和斗争。太空技术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加速融合的强大作用,使得天缘政治中进化合作远超进化冲突。世界各国在有效控制太空体系暴力的前提下,加速太空技术发展和包容、普惠、和谐的天缘政治文明建设,既反映天缘政治演进的必然趋势,也符合人类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从现有太空技术及其应用出发,构建恰当的天缘政治学理论分析框架,既是全球融合的现实命题,也是人类社会向何处拓展的未来需要。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混沌理论视野下外层空间安全利益博弈与汇聚研究 [J].
徐能武 ;
彭舒帅 .
求索 , 2013, (08) :5-8
[2]   太空文明时代的中国文化身份 [J].
王岳川 .
学术月刊, 2006, (07) :87-94
[3]   论外层空间活动争端的解决机制 [J].
李滨 ;
赵海峰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3) :40-45
[4]   美国的空间对抗装备技术(上) [J].
吴勤 ;
高雁翎 .
中国航天, 2007, (07) :40-42
[5]   外层空间军备控制与国际法 [J].
聂资鲁 .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7, (04) :95-104
[7]  
Peaceful and Non-peaceful Uses of Space:Problems of Defini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an Arms Race. . 1991
[8]  
The New Space Race:China vs.USA. Erik Seedhouse. . 2010
[9]  
War,Peac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David W.Ziegler. . 1998
[10]  
"Space and Military Power in East Asia:The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of Dual-Purpose Space Technologies". Ray Williamson,Rebecca Jimerson. .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