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水洞洞穴空气CO浓度与温、湿度的空间分布和昼夜变化特征

被引:39
作者
蔡炳贵 [1 ]
沈凛梅 [2 ]
郑伟 [3 ]
李克普 [3 ]
白云志 [3 ]
董春志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
[2] 辽宁省本溪市园林管理处
[3] 辽宁省本溪市水洞风景区管理处
关键词
CO2浓度; 空间分布; 昼夜变化; 本溪水洞; 辽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5 [岩溶(喀斯特)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洞穴空气CO2浓度是影响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沉积和溶蚀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对本溪水洞洞穴空气CO2浓度、温度和湿度连续两个昼夜的系统观测结果,结合洞外大气CO2浓度、温度和湿度数据,初步分析了本溪水洞洞穴空气CO2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和昼夜变化规律:(1)洞穴空气CO2浓度自洞口开始快速增高至一定深度后趋于稳定,这个快速升高的距离与不同季节洞穴交换能力有关,秋季大约是370 m。洞穴CO2浓度稳定区的空间差异可能主要与洞穴结构和裂隙发育情况有关,在洞体变小的倚天长剑景点附近出现峰值,而在洞体变大的石瀑布景点和游客无法进入的源头区出现低谷。(2)观测期间,洞穴空气CO2浓度总体上呈递降趋势,基本上与游客数量有关。(3)在洞穴空气CO2浓度急剧上升的近洞口段,洞穴空气CO2浓度每个昼夜出现两个峰值,分别对应正午12时和午夜前后。本溪水洞洞穴空气CO2浓度的这种变化特点,受游客与工作人员的呼吸排放和洞穴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作用的双重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348 / 35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河北临城白云洞洞穴旅游对洞穴CO2浓度及温度的影响 [J].
宋林华 ;
韦小宁 ;
梁福源 .
中国岩溶, 2003, (03) :66-71
[2]   旅游洞穴次生CaCO3沉积景观风化剥蚀、变色机理及其改善与保护 [J].
朱文孝 ;
李坡 .
贵州科学, 2000, (Z1) :134-138
[3]   北京石花洞内CO2的监测与评价 [J].
张蔷 ;
赵淑艳 ;
赵习方 .
中国岩溶, 1997, (04) :45-51
[4]   织金洞的气候环境及空气中二氧化碳 [J].
朱文孝 ;
李坡 ;
潘高潮 .
中国岩溶, 1993, (04) :118-126
[5]  
岩溶环境学[M]. 重庆出版社 , 袁道光,蔡桂鸿著, 1988
[6]  
Analysis of Carbon Dioxide Variations in the Atmosphere of Srednja Bijambarska Cave, Bosnia and Herzegovina[J] . 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 . 2009 (3)
[7]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on conserving cave speleothems: effects of changing surface land use and increased cave tourism[J] . A Baker,D Gent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199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