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6 条
干旱荒漠区封育沙地植被群落特征变化研究
被引:9
作者:
王燕
王辉
李永兵
王婷婷
机构:
[1] 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
来源: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封育沙地;
恢复机制;
群落特征;
D O I:
10.13961/j.cnki.stbctb.2009.05.010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以天然植被围栏封育和人工种植+围栏封育措施下沙地植物群落为对象,以无封护的流动沙地做对照,研究了不同恢复措施对沙地群落物种组成及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封育15a后,人工种植+围栏封育区侵入物种的丰富度随演替的进展已达12种,其中猪毛菜7.562株/m2,碟果虫实3.233株/m2,雾冰藜3.017株/m2,沙米1.615株/m2,狗尾草1.112株/m2。种类组成及生活型结构在向天然植被围栏封育区植物群落靠近,但两者间仍表现出较大差异。(2)在类型组成上,两种封育措施区差异主要表现在优势科及各科种类数量上。(3)在综合多样性特征上,两种措施区草被层的Shannon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而其余各指数两者差异均不显著,但天然植被围栏封育区灌木层的生态优势度指数较高。(4)群落的相似性指数表明,两种封育措施间的植物群落差距较大,且2种封育措施下的植物群落与植被呈零星状分布的无封护措施的流动沙地相比,生态差距均十分显著,这表明封育可明显促进沙地植被的多样性恢复,其中人工种植对沙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恢复的作用是相对缓慢而渐进的。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4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