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私德”论及其儒学特质

被引:31
作者
陈来
机构
[1] 清华大学国学院
关键词
梁启超; 私德; 公德; 新民; 儒家特质;
D O I
10.13613/j.cnki.qhdz.002151
中图分类号
B222 [儒家]; B259.1 [梁启超(1873~1929年)];
学科分类号
010102 ;
摘要
虽然梁启超《新民说》中的公德说在近代以来最有影响,人们甚至把《新民说》的道德思想仅仅归结为公德说;而实际上,《新民说》中后写的《论私德》,对公德说作了很大的补充和修正,更加深刻地思考了私德在整个道德结构中的基础意义和重要价值。《论私德》不仅深化了他个人在《新民说》初始的道德论,而且对由启蒙推动的道德反思的限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十年前,便作了根本性的揭示,显示出思想家的深刻洞见。同时《论私德》根本确立了梁启超作为近代新儒家的思想立场和方向,也奠定了儒家道德论在近代的调适和发展的典范。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71+160 +160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梁启超《新民说》伦理思想初探 [J].
沈善洪 ;
王凤贤 .
学术月刊, 1984, (11) :29-33+58
[2]  
德育鉴[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梁启超, 2011
[3]  
新论梁启超[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董方奎, 2007
[4]  
梁启超评传[M]. 南京大学出版社 , 蒋广学, 2005
[5]  
梁启超选集[M]. 人民文学出版社 , 梁启超[著], 2004
[6]  
我生有涯愿无尽[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梁漱溟著, 2004
[7]  
新民伦理与新国家[M]. 江西教育出版社 , 吕滨[著], 2001
[8]  
马君武文选[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曾德珪选编, 2000
[9]  
梁启超[M]. 广东人民出版社 , 耿云志, 1994
[10]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M]. 江苏人民出版社 , (美)张灏著,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