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南地区70年代以来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因素的演变

被引:20
作者
俞世蓉
吴兆苏
杨竹平
不详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小麦品种研究室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稳定性; 育种目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江苏淮南地区70年代以来,审定通过的8个小麦品种和2个品系在7个有代表性的试验点进行品比试验,研究15年来品种更换过程中产量和产量因素的表现和稳定性的变化。80年代中期推广的杨麦5号,产量水平约为286kg/亩,比70年代前期推广的品种提高12-15%。由于新品种的育成,平均每10年产量提高8-10%。1970-1985年间,产量的提高主要是保持了一定的亩穗数和着重增加了粒重。近期品种的产量稳定性显著好于老品种。结合产量因素的演变情况。提出了今后江苏淮南地区的产量育种目标。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2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江苏淮南片小麦区试点的代表性问题 [J].
俞世蓉 .
种子, 1986, (03) :53-54+52
[2]   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上几个问题的探讨 [J].
俞世蓉 ;
吴兆苏 .
中国农业科学, 1986, (03) :20-25
[3]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遗传分析和新品种的选育 [J].
吴兆苏 ;
俞世蓉 ;
谢福祥 ;
魏燮中 .
遗传, 1985, (02) :1-3
[4]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更替中产量及有关性状的演变与发展方向 [J].
吴兆苏 ;
魏燮中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1984, (03) :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