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机器的尺度——论人工智能与人类主体性

被引:88
作者
张劲松
机构
[1]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主体性; 逻辑思维; 感官模拟;
D O I
10.19484/j.cnki.1000-8934.2017.01.009
中图分类号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C912.4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
学科分类号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030303 ;
摘要
人工智能一方面通过符号和机器对简单的、线性的逻辑思维进行复制和应用,从而强化和提升人类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借助各种感官的仿真机器和人工神经网络对人类的感性存在进行模拟,从而使机器具有与人类思维类似的记忆、学习、推理和联想等能力。然而,人工智能在思维能力上无法超越人类思维和意识的整体性,对于感官和人脑的模拟仍处于机械化阶段,更不能产生人类主体性所依赖的社会关系和实践基础。因此人工智能无法复制、模拟和超越人类主体性。
引用
收藏
页码:49 / 5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 [1] 偶像的黄昏[M]. 商务印书馆 , (德) 尼采, 2009
  • [2] 剑桥五重奏[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美)约翰·卡斯蒂(JohnL.Casti)著, 2006
  • [3] 机器的征途[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英)凯文·渥维克(KevinWarwick)著, 1998
  • [4] 心、脑与科学[M]. 上海译文出版社[美]约翰·塞尔, 1991
  • [5] 利维坦[M]. 商务印书馆[英]霍布斯(Hobbes), 1985
  • [6] 自然辩证法[M]. 人民出版社 , 恩格斯 著, 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