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冠层结构的自动调节与补偿机制研究

被引:4
作者
张丽华
赵洪祥
谭国波
方向前
孟祥盟
闫伟平
边少锋
机构
[1]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
关键词
玉米; 冠层结构; 自动调节; 产量;
D O 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08.04.020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在玉米不同种植密度群体中初步研究了玉米群体的自动调节与补偿。结果表明,玉米群体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具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群体在叶面积上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弱,而在干物质生产上的自动调节能力则较强。群体的自动调节作用对生殖器官的影响大于对营养器官的影响。产量因素的自动调节作用是生长后期的产量因素补偿生长前期损失的产量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96 / 9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玉米冠层结构、光分布和光合作用研究综述 [J].
郭江 ;
肖凯 ;
郭新宇 ;
张凤路 ;
赵春江 .
玉米科学, 2005, (02) :55-59
[2]   玉米群体冠层内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的变化特性 [J].
武志海 ;
杨美英 ;
吴春胜 ;
徐克章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04) :18-20+24
[3]   玉米的群体光合作用 [J].
王庆成 ;
刘开昌 ;
张秀清 ;
王春英 .
玉米科学, 2001, (04) :57-61
[4]   玉米群体冠层内光和CO2分布特性的初步研究 [J].
徐克章 ;
武志海 ;
王珍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03) :9-12
[5]   玉米群体冠层光合速率与叶面积指数关系的初步研究 [J].
王珍 ;
武志海 ;
徐克章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02) :9-12+16
[6]   玉米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 [J].
杨世民 ;
廖尔华 ;
袁继超 ;
陶永清 ;
李代玺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4) :322-324
[7]   作物群体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优化探讨 [J].
章家恩 .
生态科学, 2000, (01) :30-35
[8]   群体结构对玉米冠层特征、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J].
薛珠政 ;
卢和顶 ;
林建新 ;
杨人震 .
国外农学-杂粮作物, 1998, (06) :28-30
[9]   密度对玉米籽粒及秸秆产量的影响 [J].
马兴林 ;
林治安 ;
许建新 ;
谢承陶 .
作物杂志 , 1998, (06) :13-14
[10]   玉米群体自动调节特点的研究 [J].
李少昆 ;
胡晓棠 ;
吕新 ;
张旺峰 ;
任晓红 .
新疆农垦科技, 1997, (06)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