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的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

被引:20
作者
佟殿君
任建业
任亚平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关键词
车莫古隆起; 沉积体系; 油气藏; 准噶尔盆地;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6.03.012
中图分类号
P544.4 [];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古隆起构造单元的演化不仅反映了构造运动在区域上活动的过程,而且对于区域地层的沉积及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成藏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发育于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的车莫古隆起,从中、晚二叠世开始隆升,直至新近系最终消亡,可以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其中侏罗纪时期是其活动最强烈、最重要的阶段。车莫古隆起在早侏罗世发生低幅隆升,在中、晚侏罗世则强烈隆升,并使中、上侏罗统地层遭受了严重的剥蚀。随着车莫古隆起的逐步演化,盆地的沉积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车莫古隆起成为隆起南、北沉积体系的汇聚区或分水岭。车莫古隆起在演化过程中对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藏起到了调整改造的作用,由岩性圈闭及不整合面圈闭形成的油气藏是今后该区油气勘探的目标和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2+106 +10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地层和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勘探前景 [J].
徐志诚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5, (05) :31-33+42+87
[2]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油气运移特征 [J].
方杰 .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02) :181-187
[3]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成因分析 [J].
黄建松 ;
郑聪斌 ;
张军 .
天然气工业, 2005, (04) :23-26+4
[4]   地层不整合对油气运移和封堵的作用 [J].
张建林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5, (02) :26-29+83
[5]   准噶尔盆地古隆起的分布与基本特征 [J].
何登发 ;
翟光明 ;
况军 ;
张义杰 ;
石昕 .
地质科学, 2005, (02) :248-261+304
[6]   鄂尔多斯盆地两种不同成因古隆起的特征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J].
解国爱 ;
张庆龙 ;
潘明宝 ;
赵世龙 ;
任文军 ;
郭令智 .
地质通报, 2005, (04) :373-377
[7]   中国西部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主要认识和勘探方向 [J].
陈永武 ;
何文渊 .
石油学报, 2004, (06) :1-7
[8]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J].
陈业全 ;
王伟锋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3) :4-8+136
[9]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的形成和油气控制 [J].
徐旭辉 .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4) :461-465
[10]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藏分析 [J].
刘国宏 ;
张云银 ;
贾洪义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3, (03) :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