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合作的徐连旅游带建设

被引:28
作者
马晓冬
沈正平
丁正山
史春云
机构
[1]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2]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3]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4]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南京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5] 徐州
[6] 南京
关键词
区域旅游合作; 徐连旅游带; 徐州市; 连云港市;
D O I
10.13959/j.issn.1003-2398.2005.02.013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文章首先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是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认为区域旅游合作是资源导向型旅游开发的基础,是市场导向型旅游开发的内在要求,也是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区域旅游合作的机制、旅游产业化组织、旅游合作的技术支撑、旅游合作的空间体系四个方面构建了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框架。接着对徐(州)连(云港)进行旅游合作开发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出徐连两市具有城市共生、旅游资源互补、旅游市场共扼等,有利于旅游联合发展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徐连旅游带的总体思路。最后指出了徐连旅游带建设应重点实施的五大战略:政府主导、系统开发、联合促销、结构演变、信息化推进。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6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J].
吴泓 ;
顾朝林 .
经济地理, 2004, (01) :104-109
[2]   信息化背景下的旅游产品转型及其优化分析 [J].
谢朝武 ;
郑向敏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01) :4-8
[3]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 [J].
陆玉麒 .
地理学报, 2002, (01) :85-95
[4]   转型: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与选择 [J].
马波 .
旅游学刊, 1999, (06) :34-38+73
[5]   转型时期地方政府面临的制度环境及其市场地位分析 [J].
王国生 .
南京社会科学, 1999, (11) :9-14
[7]   旅游业,一个产业化组织的过程 [J].
张吉林 .
财贸经济, 1999, (02) :61-64
[8]   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研究──以皖南三大名山为例 [J].
保继刚,彭华 .
人文地理, 1994, (02) :4-9
[9]  
中国产业地图[M].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编, 2003
[10]  
国家竞争优势[M]. - 华夏出版社 , (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