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方式对黑土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13
作者
侯雪莹 [1 ,2 ]
韩晓增 [1 ]
王树起 [1 ]
宋春 [1 ,2 ]
张迪 [1 ,2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3] 不详
[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5] 不详
关键词
土壤酶; 自然恢复; 土地利用; 休闲裸地; 种植作物; 黑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2 [土壤生物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4月份和7月份黑土脲酶、转化酶、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不同,黑土酶活性有较大差异。草地与裸地相比,4月份脲酶、转化酶、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24.66%、29.56%、34.67%,7月份分别增加56.12%、128.40%和30.42%,表明经过自然植被恢复,土壤生物活性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农田3种施肥方式相比,脲酶、转化酶、磷酸酶活性大小均为化肥+有机肥处理>化肥处理>无肥处理。3种不同生态系统相比,转化酶、磷酸酶活性大小依次为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裸地生态系统,脲酶活性大小依次为农田化肥+有机肥处理>草地生态系统>农田化肥处理>农田无肥处理>裸地生态系统。表明采取一定的施肥措施和草地自然植被恢复可增加黑土酶活性,提高土壤肥力。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转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均有显著相关关系,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水平。
引用
收藏
页码:215 / 21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丘陵红壤不同人工林型土壤微生物类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状关系的研究 [J].
郑诗樟 ;
肖青亮 ;
吴蔚东 ;
何圆球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01) :57-61
[2]   宁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 [J].
刘梦云 ;
常庆瑞 ;
齐雁冰 ;
安韶山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03) :67-70
[3]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J].
王清奎 ;
汪思龙 ;
高洪 ;
刘艳 ;
于小军 .
生态学杂志, 2005, (04) :360-363
[4]   长期定位培肥黑土土壤蔗糖酶活性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J].
李东坡 ;
武志杰 ;
陈利军 ;
朱平 ;
任军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02) :102-105
[5]   森林土壤酶的研究进展 [J].
杨万勤 ;
王开运 .
林业科学, 2004, (02) :152-159
[6]   羊草草原枯枝落叶积累的研究──枯枝落叶积累对草原生态环境及生产力的作用 [J].
郭继勋,祝廷成 .
草业科学, 1994, (06) :12-16
[7]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鲁如坤主编, 2000
[8]  
土壤酶学[M]. 科学出版社 , 周礼恺 编著, 1987
[9]  
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 农业出版社 , 关松荫 编著, 1986
[10]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compost influences microbial biomass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a tropical Aeric Endoaquept planted to rice under flooded condition [J].
Nayak, Dali R. ;
Babu, Y. Jagadeesh ;
Adhya, T. K. .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7, 39 (08) :1897-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