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红土的磁性与氧化铁矿物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32
作者
卢升高
机构
[1]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杭州,
关键词
第四纪红土; 磁化率; 频率磁化率; 磁性矿物; 环境变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应用矿物磁测、X-衍射和电镜技术对浙江省第四纪红土的磁性与氧化铁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均质层和网纹层的磁化率(x)、频率磁化率(xfd)、软剩磁(SoftIRM)、非滞后剩磁(ARM)、他和等温剩磁(SIRM)和剩磁矫顽力((BO)CK)等磁性参数存在明显差异,均质层的磁化率和饱和等温剩磁分别是网纹层的6倍和4倍;第四纪红土的磁化率主要由风化成土作用产生的超顺磁性颗粒(SP)和稳定单畴颗粒(SSD)贡献,它们的磁化率值与频率磁化率和非滞后剩磁是显著正相关;均质层中DCB处理后的磁化率和xfd损失量明显高于网纹层,其DCB处理损失的磁性主要是次生的SP和SSD颗粒,DCB处理后损失的磁化率与频率磁化率呈指数正相关;根据均质层的IRM获得曲线、剩磁矫顽力、X-衍射和透射电镜观察证明红土中的氧化铁矿物组成主要是圆片状的赤铁矿、鱼鳞状的磁赤铁矿和针状的针铁矿。对红土磁性成因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初步认为第四纪红土中磁性矿物的数量、粒度、类型等特征的变异指示了红土化作用的变异,可作为研究第四纪环境变化的手段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182 / 19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呼伦湖湖泊沉积物磁化率变化的环境磁学机制 [J].
胡守云 ;
王苏民 ;
E.Appel ;
吉磊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4) :334-339
[2]   磁化率与粒度、矿物的关系及其古环境意义 [J].
王建 ;
刘泽纯 ;
姜文英 ;
董龄祥 ;
朱明哲 ;
高丰 .
地理学报, 1996, (02) :155-163
[3]   中国黄土磁学性质与古气候意义 [J].
朱日祥 ;
李春景 ;
吴汉宁 ;
丁仲礼 ;
郭正堂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4, (09) :992-997
[4]   中国黄土磁性矿物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J].
刘秀铭 ;
刘东生 ;
John Shaw .
第四纪研究, 1993, (03) :281-287
[5]   湖泊沉积物的磁化率、频率磁化率及其古气候意义——以青海湖、岱海近代沉积为例 [J].
吴瑞金 .
湖泊科学, 1993, (02) :128-135
[6]   中国黄土磁颗粒分析及其古气候意义 [J].
刘秀铭 ;
刘东生 ;
Friedrich Heller ;
许同春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1, (06) :639-644
[7]   最近13万年黄土高原季风变迁的磁化率证据 [J].
安芷生 ;
S.Porter ;
G.Kukla ;
肖举乐 .
科学通报, 1990, (07) :529-532
[8]   第四纪红土的土壤发生及其古地理意义 [J].
袁国栋 ;
龚子同 .
土壤学报, 1990, (01) :54-62
[9]   网纹红土的成因及其研究意义 [J].
朱景郊 .
地理研究, 1988, (04) :12-20
[10]  
土壤磁学[M].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俞劲炎,卢升高编著,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