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中段哲古拉花岗岩中高压麻粒岩包体及其主岩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

被引:13
作者
龚俊峰 [1 ]
季建清 [1 ]
桑海清 [2 ]
韩宝福 [1 ]
李宝龙 [1 ]
陈建军 [1 ]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喜马拉雅; 高压麻粒岩; 40AR/39Ar 年代学; 氩同位素体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46 []; P597.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深入了解喜马拉雅构造带的地质演化历史,同时为了探讨作为建立高压变质条件下的同位素年代学方法的重要前提的同位素体系特征,对出露于喜马拉雅中段西藏哲古拉地区的高压麻粒岩包体中的峰期矿物和退变质矿物及其主岩花岗岩中的富钾矿物进行了常规40Ar/39 Ar 年代学研究。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坪年龄为11.48±0.18Ma,钾长石坪年龄为12.63±0.19Ma,二者的等时线年龄与之相当,分别为11.63Ma 和12.58Ma。高压麻粒岩峰期矿物黑云母的坪年龄为48.5±0.54Ma,等时线年龄为48.95±0.83Ma,(40Ar/36Ar)i 为285;退变质矿物角闪石的坪年龄谱呈马鞍形,坪区数据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31.1±5.4Ma,(40Ar/36Ar)i 为394,显示有过剩40Ar 的存在。结合前人的研究,推定高压麻粒岩经历了一个快速的退变质作用过程,不仅变质作用没有达到平衡,早期与晚期变质矿物之间也没有达成氩同位素交换平衡,在标本尺度上或高压麻粒岩包体与主岩花岗岩之间均是如此。根据40Ar/39Ar 年代学结果也可以了解到,在高压麻粒岩的退变质过程中,早期与晚期变质矿物之间的氩同位素体系有明显不同,这种氩同位素体系在不同变质阶段的不平衡记录为帮助建立不同变质地质事件的年代学序列提供了研究途径。依照获得的40Ar/39Ar 年代学数据,可以建立喜马拉雅中段高压麻粒岩包体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过程:推定高压麻粒岩经受了两期变质作用的叠加,峰期变质老于48.5Ma,晚期变质发生在31Ma 前后;大约在17Ma 前后为其主岩花岗岩捕虏,并在11Ma~12Ma 之间被带至地表。文中对前人锆石 U-Pb 年龄进行了再分析,认为在高压变质作用条件下,由于熔体或流体从变质岩石中被抽提出去而限制了变质锆石的生长,因此,高压麻粒岩包体中的锆石 U-Pb 年龄没有能够记录高压变质事件。
引用
收藏
页码:2677 / 268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Evidence for excess argon during high pressure metamorphism in the dora maira massif (Western Alps, Italy), using an ultra-violet laser ablation microprobe 40 Ar- 39 Ar technique[J] . N. O. Arnaud,S. P. Kelley.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1995 (1)
[2]   KINETICS OF ZIRCON DISSOLUTION AND ZIRCONIUM DIFFUSION IN GRANITIC MELTS OF VARIABLE WATER-CONTENT [J].
HARRISON, TM ;
WATSON, EB .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983, 84 (01) :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