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诱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肝细胞损害敏感期的始动因素

被引:7
作者
彭晓谋
雷春亮
黄仰甦
顾琳
姚集鲁
机构
[1] 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传染病科,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肝病科,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传染病科,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传染病科,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传染病科广州,广州,广州,广州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干扰素类; 肝炎,乙型; 慢性;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抗病毒治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12.62 [];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目的 探讨干扰素诱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肝细胞损害敏感期的始动因素。方法 对44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均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干扰素治疗,定期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外周血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eAg、抗-HBc和HBVDNA 含量,治疗前进行肝活体组织检查。结果 干扰素治疗后第6个月的HBeAg阴转率为75.0%,随访1年后为68.2%。肝细胞损害敏感期出现率为47.7%,其平均出现时间(3.14±1.49)周,平均持续时间(8.24±3.52)周,ALT平均升幅为基础ALT的(1.73±1.13)倍。肝细胞损害敏感期出现有利于提高干扰素治疗显效(Fisher精确概率,P—0.028)。治疗前外周血中HBeAg水平较高、肝内炎症活动度适中及HBcAg表达活跃有利于肝细胞损害敏感期的出现。从发生时间分析,外周血中的HBeAg和抗-HBc水平下降与肝细胞损害敏感期的起始相吻合。结论 肝细胞损害敏感期的始动因素可能为:干扰素治疗抑制了病毒蛋白的合成,导致外周血中HBeAg和抗-HBc水平快速下降,降低了对识别HBcAg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免疫封闭作用,从而激活了CTL细胞介导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毒性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J].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 ;
寄生虫病学分会 ;
肝病学分会 .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06) :32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