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 条
MR扩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
被引:46
作者:
钟进
张云亭
机构:
[1]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
来源: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扩散;
白质纤维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445.2 [核磁共振成像];
学科分类号:
100207 ;
摘要:
目的应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行动态观察,研究其扩散变化规律,推断缺血半暗带的治疗时间窗,并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论证皮质脊髓束与肌力的相关关系。方法对71例不同时间窗的脑梗死病例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DTI检查,测定各期病灶的平均扩散系数(DCavg)、部分各向异性系数(FA)、相对各向异性系数(RA)及容积比(1-VR)值,并对10例行三维白质纤维重建。结果梗死不同时期的DCavg均值分别为[(0·275±0·022),(0·349±0·019),(0·465±0·023),(0·538±0·035)]×10-3mm2/s,随时间变化呈明显减低、逐渐回升、假正常化的趋势(P<0·001);FA、RA、1-VR值在超急性期轻度升高,以后呈不可复性减低的趋势;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边缘区的DCavg、FA、RA、1-V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皮质脊髓束表现为无受压、受压无中断及中断、破坏,其临床肌力表现为无减退、治疗后肌力恢复、无恢复。结论梗死灶的DCavg、FA、RA、1-VR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边缘区可能为缺血半暗带组织,其治疗时间窗可扩展为24h。DTT技术对临床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677 / 681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