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宪法”的中国道路及其历史影响

被引:10
作者
王旭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社会契约; 国家任务; 国家治理; 宪法权威;
D O I
10.16235/j.cnki.33-1005/c.2014.06.025
中图分类号
D921 [国家法、宪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摘要
"五四宪法"最重要的历史功绩在于初步开创了一条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影响下构建新中国宪法秩序的道路。这条中国道路将国家的正当性建立在一种非契约论的基础上,赋予了宪法特定的伦理内涵;这条道路还回答了新中国从何处而来,向何处而去的问题;并为远景目标设定了具体阶段的历史任务,进而为完成历史任务开创了弹性的权威主义治理格局。这些建构中国自身宪法秩序的努力不仅贡献了不同于西方的立宪主义模式,也深刻影响了今天八二宪法的内在逻辑。
引用
收藏
页码:170 / 17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2]  
The Language of Liberal Constitutionalism..H.Schweber;.Cambridge Press.2007,
[3]  
1954年宪法与中国宪政.[M].韩大元; 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  
社会契约论.[M].(法)卢梭(J.J.Rousseau)著;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
[5]  
资本主义的未来.[M].(德)马克斯·舍勒(MaxScheler)著;罗悌伦等译;.三联书店.1997,
[6]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刘少奇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62,
[7]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刘少奇 著.人民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