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系分析

被引:86
作者
张燕
徐建华
曾刚
胡青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发展潜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 空间统计分析;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07 [生产布局和区域经济管理];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120405 ; 020106 ; 0701 ; 070104 ;
摘要
运用空间统计分析与GIS技术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2000年和200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发展潜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联性规律及其演变过程。结果表明:①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皆整体上呈现由沿海到内陆再到西部的阶梯递减的趋势;②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均表现出全局性显著的相似省区间"趋同"的集聚特征,即发展潜力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发展潜力较低地区则集聚于西部;东北、东部沿海,中部和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到提高且趋于集聚,而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的省区集聚于西北;③结合迭代聚类结果与空间聚类结果将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划分为5种类型区域,划分结果发现各个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联系测度上表现并不十分显著,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低发展潜力地区所起的制约效应比高发展潜力地区要大得多。
引用
收藏
页码:1328 / 133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优势能力空间关联分析 [J].
郭建宏 ;
钱莲文 ;
彭道黎 ;
欧阳钟辉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7, (02) :157-162
[2]   中国地区间经济联系与区域发展驱动力分析 [J].
石敏俊 ;
金凤君 ;
李娜 ;
赵曌 ;
金少胜 .
地理学报, 2006, (06) :593-603
[3]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 [J].
齐亚彬 .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5, (05) :7-11+46
[4]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 [J].
徐建华 ;
鲁凤 ;
苏方林 ;
卢艳 .
地理研究, 2005, (01) :57-68
[5]   区域发展潜力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J].
郭亚军 ;
董会娟 ;
王杨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03) :172-174
[6]   可持续发展四大代表性指标体系评述 [J].
杨多贵 ;
陈劭锋 ;
牛文元 ;
不详 .
科学管理研究 , 2001, (04) :58-61+72
[7]   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J].
郭显光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8, (12) :99-103
[8]  
地理信息系统[M]. 科学出版社 , 汤国安,赵牡丹[编著], 2000
[9]  
GIS and spatial data analysis: Converging perspectives[J] . Michael F. Goodchild,Robert P. Haining.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 2003 (1)
[10]   SPATIAL STATISTICAL-ANALYSI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SYSTEMS [J].
ANSELIN, L ;
GETIS, A .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1992, 26 (01) :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