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23
作者
黄麟 [1 ]
曹巍 [1 ]
吴丹 [2 ]
巩国丽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3] 山西省环境规划院
关键词
西藏高原; 水源涵养; 土壤保持; 防风固沙; 碳固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西藏高原是我国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至关重要的区域,维护提升其生态屏障功能是该区生态保护的核心目标。论文分析了1990—2010年西藏高原生态系统类型及其服务能力的时空变化格局,开展近20 a生态屏障功能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1)近20 a,西藏高原生态系统宏观格局稳定少动,森林、水体与湿地面积略有增加,草地、荒漠面积减少;2)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为895.19×10~8m3,平均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为744.48 m3/hm2,近20 a水源涵养服务在波动中有所提升;3)水蚀区土壤水蚀模数为3 876 t/km2,土壤水蚀量为10.31×10~8t,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保有率为66.3%,近20 a土壤侵蚀量下降,而土壤保持服务保有率呈持续上升趋势;4)土壤风蚀模数为1 581.2 t/km2,土壤风蚀量为18.99×10~8t,防风固沙服务保有率为66.5%,近20 a由于风场强度减弱与植被覆盖度增加,土壤风蚀量下降,而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保有率持续提升;5)森林、草地、湿地碳固定服务量为1.95 Pg C,从前10 a略有下降态势转变为后10 a轻微上升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543 / 55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改进 [J].
谢高地 ;
张彩霞 ;
张雷明 ;
陈文辉 ;
李士美 .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 (08) :1243-1254
[2]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方法与进展 [J].
傅伯杰 ;
张立伟 .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 (04) :441-446
[3]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J].
刘纪远 ;
匡文慧 ;
张增祥 ;
徐新良 ;
秦元伟 ;
宁佳 ;
周万村 ;
张树文 ;
李仁东 ;
颜长珍 ;
吴世新 ;
史学正 ;
江南 ;
于东升 ;
潘贤章 ;
迟文峰 .
地理学报, 2014, 69 (01) :3-14
[4]   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及其对区域水循环和生态条件的影响 [J].
姚檀栋 ;
秦大河 ;
沈永平 ;
赵林 ;
王宁练 ;
鲁安新 .
自然杂志, 2013, 35 (03) :179-186
[5]   青藏高原关键区域土地覆被变化及生态建设反思 [J].
张镱锂 ;
王兆锋 ;
王秀红 ;
丁明军 ;
于伯华 ;
郑度 .
自然杂志, 2013, 35 (03) :187-192
[6]   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 [J].
孙鸿烈 ;
郑度 ;
姚檀栋 ;
张镱锂 .
地理学报, 2012, 67 (01) :3-12
[7]  
Remote Sensing of Ecosystem Services:An Opportunity for Spatially Explicit Assessment[J]. FENG Xiaoming1,FU Bojie1,YANG Xiaojun2,Lü Yihe1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logy,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85,China;2.Department of Geography,Florida State University,Tallahassee,Florida 32306,US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0(06)
[8]   拉萨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 [J].
王春连 ;
张镱锂 ;
王兆锋 ;
摆万奇 .
资源科学, 2010, 32 (10) :2038-2044
[9]   筑坝在湿地恢复中的作用——以拉萨市拉鲁湿地为例 [J].
摆万奇 ;
土艳丽 ;
李建川 ;
王兆锋 ;
郭光亮 ;
曲扎 ;
张镱锂 .
资源科学, 2010, 32 (09) :1666-1671
[10]  
China's wetland change (1990-2000) determined by remote sensing[J]. GONG Peng1, NIU ZhenGuo1, CHENG Xiao1, ZHAO KuiYi2, ZHOU DeMin2, GUO JianHong1, LIANG Lu1, WANG XiaoFeng1, LI DanDan1, HUANG HuaBing1, WANG Yi1, WANG Kun1, LI WenNing1, WANG XianWei1, YING Qing1, YANG ZhenZhong1, YE YuFang1, LI Zhan1, ZHUANG DaFang3, CHI YaoBin4, ZHOU HuiZhen4 & YAN Jun4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mote Sensing Science, jointly sponsored by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