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荒漠区人工植物群落演替模式及其生态学机制研究

被引:26
作者
徐彩琳
李自珍
机构
[1] 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兰州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人工植物群落; 演替模式; 生态学机制;
D O I
10.13287/j.1001-9332.2003.0320
中图分类号
Q948.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我国干旱荒漠区包兰铁路沙坡头地段人工植被防护林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区域植被建立与发展过程中,优势植物种的种群动态和人工植物群落的演替模式,探讨了植物群落演替的内在动因和生态学机制。结果表明,该区人工植被经过40余年的演变,其植物种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由原来的灌木、半灌木人工植物群落演变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人工-天然荒漠植物群落。在此演替过程中,人工栽植的灌木种如柠条、花棒等的重要值不断减少,逐渐从人工植物群落中退出;而天然繁衍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如小画眉草、雾冰藜、刺蓬、虎尾草等相继侵入,并逐渐成为该区的优势植物种;油蒿由于具有天然下种自行更新能力,在群落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物种替代模式与该地区降水资源严重匮乏以及沙地表面结皮的增厚,致使沙子下层含水量降低,深根系的灌木及多年生草本的繁衍受到限制密不可分。
引用
收藏
页码:1451 / 145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不同退化红砂荒漠草地的水分分配格局 [J].
王彦荣 ;
曾彦军 ;
张宝林 ;
塔拉腾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8) :962-966
[2]   几种旱生灌木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J].
曾彦军 ;
王彦荣 ;
萨仁 ;
田雪梅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8) :953-956
[3]   重牧退化草地的植被、土壤及其耦合特征 [J].
侯扶江 ;
南志标 ;
肖金玉 ;
常生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8) :915-922
[4]   生物土壤结皮——荒漠化地区研究的热点问题 [J].
杨晓晖 ;
张克斌 ;
赵云杰 .
生态学报, 2001, (03) :474-480
[5]   干旱沙漠区土壤微生物结皮及其对固沙植被影响的研究(英文) [J].
李新荣 ;
张景光 ;
王新平 ;
刘立超 ;
肖洪浪 .
植物学报, 2000, (09) :965-970
[6]   我国干旱沙漠地区人工植被与环境演变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研究 [J].
李新荣 ;
张景光 ;
刘立超 ;
陈怀顺 ;
石庆辉 .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03) :257-261
[7]   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 [J].
章家恩 ;
徐琪 .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01) :111-115
[8]   沙坡头人工固沙区的种子库动态 [J].
王刚 ;
梁学功 .
植物学报, 1995, (03) :231-237
[9]   中国的脆弱生态带与土地荒漠化 [J].
朱震达 .
中国沙漠, 1991, (04) :15-26
[10]   中国北方沙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J].
朱震达 .
中国沙漠, 1985, (03)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