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社会意义

被引:5
作者
刘旭东
机构
[1] 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社会救助; 道义性救济; 制度性救助; 最低保障制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2.1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学科分类号
120404 ;
摘要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由最初的救急型举措经由道义性扶贫,最后达到制度性救助,由片面的城市低保制度向农村低保制度转变进而实现全社会的最低保障。这种制度变迁的背后,反映着社会理念和制度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全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正式建立,为构筑国民公平底线,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稳定百姓预期,消除二元社会结构,建立共享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99 / 10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农民三大贫困与解决原则思考 [J].
罗自力 ;
温萍 .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7, (02) :7-8+17
[2]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之发展 [J].
王思斌 .
文史哲, 2007, (01) :121-126
[3]  
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民犯罪原因探析[J]. 王苗雨.山东农业(农村经济). 2003(12)
[4]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M].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洪大用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