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紫色土地区小流域次降雨泥沙输移比探讨

被引:10
作者
袁再健 [1 ]
褚英敏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2] 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
关键词
泥沙输移比; 鹤鸣观小流域; 李子口小流域; 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
D O I
10.13961/j.cnki.stbctb.2008.02.026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选取四川省南部县鹤鸣观小流域与李子口小流域为研究区,在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侵蚀量计算值的基础上,探讨了小流域次降雨泥沙输移比。结果表明,在这两个流域,影响次降雨泥沙输移比的主要因素不同。在鹤鸣观小流域降雨量与径流深是影响泥沙输移比的主要因素,而在李子口流域,其主要因素为径流深与降雨强度。主要原因是鹤鸣观小流域的面积远小于李子口流域的面积,并且次降雨泥沙输移比随着流域面积增加而输移比逐渐减小。通过分析鹤鸣观小流域与李子口小流域次降雨泥沙输移比与降雨量、前期含水量、径流系数的关系得到了两个流域次降雨泥沙输移比公式。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4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泥沙源区沟道输沙能力的计算方法 [J].
费祥俊 ;
邵学军 .
泥沙研究, 2004, (01) :1-8
[2]   长江上游泥沙输移比初探 [J].
景可 .
泥沙研究, 2002, (01) :53-59
[3]   陕南河流泥沙输移比问题 [J].
吴成基 ;
甘枝茂 .
地理科学, 1998, (01) :44-49
[4]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的思考——与黄河中游的对比 [J].
张信宝 ;
柴宗新 .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1996, (04) :7-9
[5]   长江泥沙输移特性分析 [J].
向治安 ;
周刚炎 .
水文, 1993, (06) :8-13
[6]   长江上游的地面侵蚀与河流泥沙 [J].
余剑如 ;
史立人 ;
冯明汉 ;
李仁华 .
水土保持通报, 1991, (01) :9-17
[7]  
A GIS-BASED DISTRIBUTED SOIL EROSION MODEL:A CASE STUDY OF TYPICAL WATERSHED,SICHUAN BASIN[J]. Zaijian YUAN1, Qiangguo CAI2 and Yingmin CHU31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18,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Water Cycle & Related Land Surface Processes,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3College of Tourism,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In
[8]  
黄河粗泥沙来源及侵蚀产沙机理研究文集[M]. 气象出版社 , 陈永宗主编, 1989
[9]  
黄土高原小流域侵蚀产沙过程与模拟[M]. 科学出版社 , 蔡强国等著, 1998
[10]   论流域产沙量计算中的泥沙输移比 [J].
牟金泽 ;
孟庆枚 .
泥沙研究, 1982, (02) :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