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对取样尺度的响应

被引:32
作者
程佳佳 [1 ,2 ]
米湘成 [2 ]
马克平 [2 ]
张金屯 [1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物种多度分布; 生态过程; 模型拟合; 中性理论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为揭示物种多度格局随尺度的变化规律,探讨多度格局形成的机理及生态学过程,作者以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4ha固定监测样地为背景,采用断棍模型(broken stick model)、对数正态模型(lognormal distribution model)、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型(preemption model)、Zipf模型(Zipf model)、Zipf-Mandelbrot模型(Zipf-Mandelbrotmodel)及中性理论模型(neutral model),对不同尺度下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进行拟合,并采用AIC检验和卡方检验选择最优拟合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尺度上适合的物种–多度曲线模型不同;在取样边长为10m和20m时,除中性模型外的5个模型均不能被拒绝,它们均适合小尺度下的格局,这表明在小的尺度上生态位过程对物种–多度曲线的格局贡献较大;在取样边长为40m时,最适合的模型为对数正态模型;取样边长为60m和80m时,Zipf-Mandelbrot模型为最优拟合模型;在取样边长为100m时,尽管Zipf-Mandelbrot模型有最小的AIC值,但卡方检验拒绝了除中性模型外的5个模型;中性理论模型除了边长为10m和20m尺度以外,在其他尺度上均比前面5种模型的预测效果更好。因此在研究物种多度分布规律时必须注意空间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尺度的增加,中性过程成为决定物种–多度曲线格局的主要生态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68 / 17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4 条
[1]  
TeTame2.0. Chave J,Jabot F. http://www.edb.ups-tlse.fr/equipe1/tetame.htm . 2008
[2]  
Neutral theory in community ecology and the hypothesis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Hubbell S P. Functional Ecology . 2005
[3]  
R:A Language and Environment for Statistical Computing. R Development Core Team. http://www.R-project.org . 2008
[4]   基于网格的海洋工程立管优化设计平台研究 [J].
崔振东 ;
吕林 ;
李召军 ;
王希诚 ;
杨锐荣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S1) :91-94
[5]   模型选择信息量准则AIC及其在方差分析中的应用 [J].
宋喜芳 ;
李建平 ;
胡希远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7 (02) :88-92
[6]   亚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中性理论验证 [J].
杜晓光 ;
周淑荣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8, (02) :347-354
[7]  
The unified neutral theory of bio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Hubbell S P.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2001
[8]  
Oceanography and Marine Biology:An Annual Review. Frontier S. Aberdeen University Press . 1985
[9]  
PARI/GP version2.3.4. The PARI Group. http://pari.math.u-bordeaux.fr . 2008
[10]   北京东灵山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沿海拔梯度的物种多度分布 [J].
冯云 ;
马克明 ;
张育新 ;
祁建 ;
张洁瑜 .
生态学报, 2007, (11) :4743-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