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被引:17
作者
闫艳
机构
[1] 天津师范大学
关键词
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 交往; 主体间性;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4 [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5 ;
摘要
长期以来,在“对象实践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一直被诠释为“主体—客体”关系。这种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交往实践观”为我们解构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黎明新视界。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7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人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哲学”引论 [J].
高清海 .
学术月刊, 1996, (02) :3-16
[2]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与主体性问题——兼评“主体—客体”两极哲学模式的缺陷 [J].
任平 .
哲学研究, 1991, (10) :11-19
[3]  
科学革命的结构.[M].(美)托马斯·库恩(ThomasS.Kuhn)著;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张耀灿等著;.人民出版社.2001,
[5]  
什么是教育.[M].(德)雅斯贝尔斯(Jaspers;K.)著;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
[6]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