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空间格局(英文)

被引:48
作者
于贵瑞 [1 ]
李轩然 [1 ,2 ,3 ]
王秋凤 [1 ]
李胜功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2] 内蒙古赤峰学院环境与资源管理系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碳循环; 碳储量; 陆地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4 [生态学(生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地球系统的碳库变化和碳循环过程机制是气候变化成因分析、变化趋势预测、减缓和适应对策的科学基础,受到科技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学者就开展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工作,并且在许多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在回顾中国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发展历程基础上,重点评述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空间格局方面的研究成果,评价有关研究的不确定性以及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分析表明,中国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经过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前期研究、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碳循环综合研究、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环境变化适应性实验研究,以及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及其区域调控管理研究4个主要发展阶段。大多的研究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格局是温度和降水控制的。全国土壤、森林和草地植被储存约为97.95 —118.93 Pg C;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植树造林和林业管理、草地保护、农作制度改革和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发挥了重要的固碳功能,但是各种方法评估的结果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今后的研究重点工作是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碳储量和碳汇动态监测体系、开展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及其区域调控管理的前瞻性研究,定量评价中国区域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状况和增汇潜力,评估各种典型生态系统增汇技术的经济效益,为国家尺度的温室气体管理和碳交易机制与政策体系的建立提供可报告、可度量和可核查的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持。
引用
收藏
页码:97 / 10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55 条
[1]   青藏高原1981~200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黄玫 ;
季劲钧 ;
彭莉莉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13 (05) :608-616
[2]   黄淮海平原耕地转移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J].
姜群鸥 ;
邓祥征 ;
战金艳 ;
刘兴权 .
地理研究, 2008, (04) :839-846+975
[3]  
Prediction of carbon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terrestrial ecosystem and atmosphere in 21st century[J]. JI JinJun1,2, HUANG Mei1 & LI KeRang1 1 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2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8(06)
[4]   陆面过程模式SIB2与包气带入渗模型的耦合及其应用 [J].
周剑 ;
李新 ;
王根绪 ;
潘小多 .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06) :570-579
[5]   沿水分梯度草原群落NPP动态及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模拟分析 [J].
董明伟 ;
喻梅 .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03) :531-543
[6]   基于EALCO模型对中亚热带人工针叶林CO2通量季节变异的模拟 [J].
米娜 ;
于贵瑞 ;
王盘兴 ;
温学发 ;
孙晓敏 ;
张雷明 ;
宋霞 ;
王树森 .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06) :1119-1131
[7]   1981~2000年广东省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 [J].
刘海桂 ;
唐旭利 ;
周国逸 ;
刘曙光 .
生态学报, 2007, (10) :4065-4074
[8]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arbon sinks in China,1981―2000[J]. FANG JingYun, GUO ZhaoDi, PIAO ShiLong & CHEN AnPing Department of Ecology,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Key Laboratory for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7(09)
[9]   基于个体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FORCCHN及模型验证 [J].
延晓冬 ;
赵俊芳 .
生态学报, 2007, (07) :2684-2694
[10]  
National Scale Analysi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Based on Chinese Soil Taxonomy[J]. E.D.WARNER.Pedosphere.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