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PM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18
作者
吴梦龙 [1 ,2 ]
郭照冰 [1 ,2 ]
刘凤玲 [1 ,2 ]
卢霞 [1 ,2 ]
刘杰 [1 ,2 ]
任玉锐 [1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PM2.1; 南京市; 有机碳; 元素碳; 二次有机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采用DRI Model 2001A热/光碳分析仪测定了2011年南京市区(南师)和郊区工业区(南化)大气气溶胶细粒子(PM2.1)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含量,并对两地的OC、EC污染特征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细粒子中含碳物质的来源.结果显示,在PM2.1中,南京市市区OC、EC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2.79,3.18μg/m3,郊区工业区分别为13.44,3.74μg/m3,工业区污染更加严重.市区和工业区冬春季OC、EC含量较高且冬季OC、EC相关性较高,这与冬季燃煤量增加,并且受内陆西风及逆温的影响,污染物集中在南京市上空不易扩散有关;夏季两地OC、EC含量及相关性均达到最低,可能由于夏季降雨频繁,加上台风作用,稀释和清除了部分污染物.应用OC/EC比值法对市区和郊区工业区二次有机碳(SOC)含量进行了估算,两地均是夏季SOC占TOC比例最高,分别为46.63%、45.65%,SOC主要来自于光化学反应,可见在光照充裕、辐射强烈的夏季更加有助于SOC的生成.
引用
收藏
页码:1160 / 116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南京一次典型雾霾天气气溶胶光学特性 [J].
王静 ;
牛生杰 ;
许丹 ;
于兴娜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3, (02) :201-208
[2]   天津2009年3月气溶胶化学组成及其消光特性研究 [J].
姚青 ;
韩素芹 ;
毕晓辉 .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 (02) :214-220
[3]   APS-SMPS-WPS对南京夏季气溶胶数浓度的对比观测 [J].
王飞 ;
朱彬 ;
康汉清 ;
高晋徽 .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 (09) :1416-1423
[4]  
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元素碳和有机碳的变化特征[J]. 李杏茹,王英锋,郭雪清,王跃思.环境科学. 2011(02)
[5]   西安市大气PM中水溶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化及来源分析 [J].
霍宗权 ;
沈振兴 ;
田晶 ;
曹军骥 ;
张琨 ;
王昕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0, (09) :128-132
[6]   南京大气PM2.5中碳组分观测分析 [J].
陈魁 ;
银燕 ;
魏玉香 ;
杨卫芬 .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 (08) :1015-1020
[7]  
上海市PM2.5中含碳物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J]. 王杨君,董亚萍,冯加良,管晶晶,赵伟,李怀建.环境科学. 2010(08)
[8]   广州大气细粒子中有机碳、元素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J].
黄虹 ;
曹军骥 ;
曾宝强 ;
李顺诚 ;
何建辉 ;
邹长伟 ;
邹世春 ;
李诗敏 .
分析科学学报, 2010, 26 (03) :255-260
[9]   天津冬季PM2.5与PM10中有机碳、元素碳的污染特征 [J].
古金霞 ;
白志鹏 ;
刘爱霞 ;
吴丽萍 ;
解以扬 ;
董海燕 ;
张金娜 .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9, 31 (08) :33-36
[10]   杭州市大气PM中碳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J].
包贞 ;
焦荔 ;
洪盛茂 .
环境化学, 2009, (02) :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