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团粒及微团粒的分形特征

被引:59
作者
刘梦云
常庆瑞
齐雁冰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团聚体; 微团聚体; 分形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粒和微团粒的影响,探索土壤质量、结构的定量化描述,在宁夏固原上黄试验区,对灌木林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和人工草地5种利用方式土壤的团粒结构和微团聚体结构及其分形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总量为天然草地>灌木林地>果园>农地>人工草地,而且这5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在2·36~2·84之间,表现为团聚体总量越低,其结构的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越高;其中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有助于土壤微团聚体的形成,其他利用方式较差,同时发现>0·005mm粒级的微团聚体与分形维数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而<0·005粒级(黏粒)的微团聚体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可以表明土壤物理性质的好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土壤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利用土地势在必行。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5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度、土地利用类型与降水变化的水土流失分异 [J].
黄志霖 ;
傅伯杰 ;
陈利顶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 (04) :11-18+26
[2]   分形理论在集材道土壤团聚体研究中的应用 [J].
李军锋 ;
赵秀海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9) :1795-1797
[3]   岷江上游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 [J].
宁丽丹 ;
石辉 ;
周海军 ;
刘世荣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8) :1405-1410
[4]   黄土坡面的土壤侵蚀波动性 [J].
吴永红 ;
王愿昌 ;
刘斌 ;
曹树阳 ;
王志雄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 (02) :28-31
[5]   祁连山南麓植物根系改善土壤抗冲性研究 [J].
沈晶玉 ;
周心澄 ;
张伟华 ;
李文忠 ;
李永良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 (04) :87-91
[6]   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 [J].
丁文峰 ;
丁登山 .
地理研究, 2002, (06) :700-706
[7]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 [J].
李阳兵 ;
谢德体 .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04) :122-125
[8]   甘肃景电灌区土壤团聚体特征研究 [J].
李小刚 .
土壤学报, 2000, (02) :263-270
[9]   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J].
章明奎 ;
何振立 ;
陈国潮 ;
黄昌勇 .
土壤学报, 1997, (04) :359-366
[10]   分形理论在土壤科学中的应用及其展望 [J].
李保国 .
土壤学进展, 1994, 22 (01)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