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生态系统CO2通量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37
作者
张法伟 [1 ,2 ]
李英年 [1 ,2 ]
曹广民 [1 ,2 ]
李凤霞 [3 ]
叶广继 [4 ]
刘吉宏 [5 ]
魏永林 [5 ]
赵新全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
[3]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4]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5] 青海省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
关键词
昼夜温差; 涡度相关;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 植被指数; 呼吸熵;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草甸草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植被类型,与其他植被类型相比,其碳交换过程和驱动机理的研究仍较薄弱。利用青海湖东北岸草甸草原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连续数据(2010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分析了草甸草原CO2通量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草甸草原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在植物生长季的5-9月,其日变化主要受控于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而非生长季(10月21日-4月19日)和生长季初(4月下旬)、末期(10月中上旬)NEE的日变化主要受气温(Ta)的影响。CO2日最大吸收值和释放值分别出现在7月1日(11.37gCO2·m-2·d-1)和10月21日(4.04gCO2·m-2·d-1)。逐日NEE主要受控于Ta,两者关系可用指数线性(explinear)方程表示(R2=0.54,p<0.01)。叶面积指数(LA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对逐日NEE的影响表现为渐近饱和型,LAI和Ta交互作用明显(p<0.05),EVI的主效应强烈(p<0.001)。生态系统的呼吸熵(Q10)为2.42,总呼吸(Reco)约占总初级生产力(GPP)的74%。生长季适度的昼夜温差(<14.8℃)有利于系统的碳蓄积。研究时段该草甸草原作为碳汇从大气吸收271.31gCO2·m-2。
引用
收藏
页码:187 / 19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三江源地区人工草地的生态系统CO2净交换、总初级生产力及其影响因子 [J].
吴力博 ;
古松 ;
赵亮 ;
徐世晓 ;
周华坤 ;
冯超 ;
徐维新 ;
李英年 ;
赵新全 ;
唐艳鸿 .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 (07) :770-780
[2]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气温、降水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的周期特征[J]. 张法伟,李红琴,李英年,李以康,林丽.应用生态学报. 2009(03)
[3]   ChinaFLUXCO2通量数据处理系统与应用 [J].
李春 ;
何洪林 ;
刘敏 ;
苏文 ;
伏玉玲 ;
张雷明 ;
温学发 ;
于贵瑞 .
地球信息科学, 2008, (05) :557-565
[4]   气候变化对青海海北地区天然草地生物量及生态环境的响应 [J].
魏永林 ;
许存平 ;
张盛魁 ;
宋理明 .
草业科学, 2008, (03) :12-17
[5]   环青海湖地区草地近地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J].
朱宝文 ;
宋理明 ;
许存平 ;
姜朝阳 ;
马宗泰 ;
周华坤 ;
徐有绪 .
中国农业气象, 2007, (04) :389-392
[6]   Energy balance closure at ChinaFLUX sites [J].
LI Zhengquan ;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05, (S1) :51-62
[7]   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J].
齐玉春 ;
董云社 ;
耿元波 ;
杨小红 ;
耿会立 .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04) :342-352
[8]   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启动区的新证据 [J].
冯松 ;
汤懋苍 ;
王冬梅 .
科学通报, 1998, (06) :633-636
[9]  
Biotic, Abiotic, and Management Controls on the Net Ecosystem CO 2 Exchange of European Mountain Grassland Ecosystems[J] . Ecosystems . 2008 (8)
[10]   Seasonal variation in carbon exchange and its ecological analysis over Leymus chinensis steppe in Inner Mongolia [J].
Yanbin Hao ;
Yanfen Wang ;
Xiaomin Sun ;
Xiangzhong Huang ;
Xiaoyong Cui ;
Haishan Niu ;
Yahong Zhang ;
Guirui Yu .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2006, 49 :18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