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方式对黑土剖面有机碳分布及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32
作者
郝翔翔 [1 ,2 ]
韩晓增 [1 ]
李禄军 [1 ]
邹文秀 [1 ]
陆欣春 [1 ]
乔云发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黑土; 植被类型; 土壤剖面; 土壤有机碳; 碳储量;
D O I
10.13287/j.1001-9332.2015.0010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以典型黑土区29年长期定位试验处理下的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农田、裸地、自然草地和落叶松林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0~200 cm)有机碳及碳储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最大,表现为草地>农田>林地>裸地.农田10~120 cm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均低于草地、林地和裸地.与农田相比,自然草地对土壤有机碳提升作用明显,其0~60 cm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农田;裸地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农田;落叶松林地0~20 cm有机碳含量与农田相比无明显变化,但其20~14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农田.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与p H值、容重、粉粒和粘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全氮和砂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农田0~200 cm剖面有机碳储量显著低于其他3种利用方式,分别比草地、裸地和林地低13.6%、11.4%和10.9%.农田黑土在增加碳储量及改善环境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965 / 97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严重侵蚀退化黑土农田地力快速提升技术研究 [J].
张兴义 ;
张少良 ;
刘爽 ;
李浩 ;
许闯 .
水土保持研究, 2010, 17 (04) :1-5
[2]   黑土长期施肥及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变化Ⅳ.有机碳组分的变化 [J].
赵丽娟 ;
韩晓增 ;
王守宇 ;
刘鸿翔 ;
李海波 ;
苗淑杰 ;
王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5) :817-821
[3]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黑土生态环境的影响 [J].
韩晓增 ;
王守宇 ;
宋春雨 ;
乔云发 .
地理科学, 2005, (02) :203-208
[4]   鼎湖山土壤有机质深度分布的剖面演化机制 [J].
陈庆强 ;
沈承德 ;
孙彦敏 ;
彭少麟 ;
易惟熙 ;
李志安 ;
姜漫涛 .
土壤学报, 2005, (01) :1-8
[5]   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 [J].
周莉 ;
李保国 ;
周广胜 .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1) :99-105
[6]   20年来部分黑土耕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变化 [J].
杨学明 ;
张晓平 ;
方华军 ;
梁爱珍 .
地理科学, 2004, (06) :710-714
[7]   东北黑土有机碳储量及其对大气CO2的贡献 [J].
方华军 ;
杨学明 ;
张晓平 .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3) :9-12+20
[8]  
Aggregate-associated soil organic matter as an ecosystem property and a measurement tool[J] . Johan Six,Keith Paustian.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 2013
[9]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organic matter of Fluvisols under forest, grassland, and 100<ce:hsp sp="0.25"/>years of conventional tillage[J] . B. Gaji?.Geoderma . 2013
[10]  
Sensitiv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s and fractions to different land-use changes across Europe[J] . Christopher Poeplau,Axel Don.Geoderma .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