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有机碳储量及其对大气CO的贡献

被引:61
作者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不详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春
[3] 长春
[4] 长春
关键词
有机碳储量; 侵蚀和沉积; 固碳潜力; 东北黑土;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3.03.003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开垦荒地和翻耕农田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加速土壤有机碳(SOC)损失。通常计算土体中SOC的损失时忽略了侵蚀和沉积作用产生的SOC在景观中的再分布,因而过高地估计了农业土壤对大气CO2的贡献。近年来,土壤科学研究表明,通过采用新的管理措施后,能使农田土壤由大气CO2碳源转变为碳汇。以东北黑土为例,计算其SOC库储量及耕种以来释放到大气中CO2的数量;评价侵蚀和沉积作用对SOC损失的影响;估算东北黑土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后,该土类可固定大气CO2的潜力。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回归拟合方法,得出东北黑土1m深度的SOC平均密度为12.54kgC/m2,有机碳储量为646.2TgC。应用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有关该区土壤侵蚀资料,计算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每年土壤迁移的碳量为0.34~2.84TgC/a,因沉积作用引起的SOC在景观中再分布的数量为0.27~2.27TgC/a。由此计算自耕种以来,东北黑土净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数量为34.6~434.6TgC。如果采用新的管理措施后,东北黑土最大固碳潜力为244.3TgC,在未来20年内土壤固碳潜力为30.9TgC,平均每年1.55TgC/a。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2+20 +2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黄土高原淤地坝对陆地碳贮存的贡献
    李勇
    白玲玉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2) : 1 - 4+19
  • [2] 黄土区小流域土壤侵蚀系统模拟的研究(英文)
    李清河
    孙保平
    孙立达
    不详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2, (03) : 1 - 4
  • [3] 黄土坡面土壤侵蚀动力过程试验研究
    李占斌
    鲁克新
    丁文峰
    不详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2, (02) : 5 - 7+49
  • [4]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和有机碳流失特征研究
    袁东海
    王兆骞
    郭新波
    陈欣
    张如良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02) : 24 - 28
  • [5] 林地开垦后坡面侵蚀过程与土壤养分流失的研究
    郑粉莉
    张成娥
    不详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2, (01) : 44 - 46
  • [6] 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和储量
    李忠
    孙波
    赵其国
    [J]. 农业环境保护, 2001, (06) : 385 - 389
  • [7] 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统计研究
    金峰
    杨浩
    蔡祖聪
    赵其国
    [J]. 土壤学报, 2001, (04) : 522 - 528
  • [8] 吉林土壤[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编著, 1998
  • [9] 黑龙江土壤[M]. 农业出版社 , 黑龙江省土地管理局,黑龙江省土壤普查办公室编,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