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和有机碳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26
作者
袁东海
王兆骞
郭新波
陈欣
张如良
机构
[1] 浙江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
[2] 兰溪市水土保持监督站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红壤; 小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水土流失; 有机碳;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2.02.007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研究了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的试验区水土流失和有机碳流失的特征 ,结果表明 :径流、泥沙及有机碳流失主要集中在 5月、6月及 8月份 ,其间径流流失量占全年流失量的 68.8%~ 73 .1 %,泥沙流失量和有机碳流失量占全年流失量的 90 %以上。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大小顺序均为无保护性措施、侵蚀严重的试验区 5>粗放经营利用的试验区 1 >保护性经营利用试验区 2 >保护性经营利用试验区 4>恢复保护性植被试验区 3 ;流失的泥沙主要为推移质 ,有机碳流失量的大小顺序为粗放经营利用的试验区 1 >保护性经营利用的试验区 2 >保护性经营利用的试验区 4>无保护措施、侵蚀严重的试验区 5>恢复保护性植被的试验区 3 ,径流流失的有机碳和推移质流失的有机碳基本接近。从保护资源角度来看 ,恢复保护性植被试验区 3的利用方式控制水土流失和有机碳的效果最好。从农林利用角度来看 ,以有保护性经营利用综合性措施 (等高梯田、植被篱笆、农林间作等措施 )的试验区 2和试验区 4利用方式 ,既有利于水土保持 ,又有利于防止土壤肥力下降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2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不同农作措施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的研究 [J].
袁东海 ;
王兆骞 ;
陈欣 ;
郭新波 ;
张如良 .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04) :66-69
[2]   红壤坡地不同生态模式水土流失规律的研究 [J].
水建国 ;
柴锡周 ;
张如良 .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02) :33-36
[3]   红壤坡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侵蚀模型研究 [J].
杨武德 ;
王兆骞 ;
眭国平 ;
陈宝林 ;
徐锴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9, (01) :53-59+69
[4]   水平沟耕作在不同坡度上的水土保持效应 [J].
林和平 .
水土保持学报, 1993, (02) :63-69
[5]   坡耕地不同地面覆盖的水土流失试验研究 [J].
刘元保 ;
唐克丽 ;
查轩 ;
史瑞云 .
水土保持学报 , 1990, (01) :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