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珊瑚礁夏季是大气CO2的源

被引:6
作者
严宏强 [1 ,2 ]
余克服 [1 ,2 ]
施祺 [1 ,2 ]
谭烨辉 [1 ,2 ]
张会领 [1 ,2 ]
赵美霞 [1 ,2 ]
李淑 [1 ,2 ]
陈天然 [1 ,2 ]
黄玲英 [1 ,2 ]
汪品先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3]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珊瑚礁; pCO2; 碳循环; 夏季; 南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7.2 [海底地貌];
学科分类号
0707 ;
摘要
分别于2008和2009年夏季对南海南沙群岛永暑礁(环礁)、西沙群岛永兴岛(岛礁)和海南三亚鹿回头岸礁进行了海-气CO2交换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南海珊瑚礁区表层海水和大气pCO2存在明显的日周期变化,白天下降,晚上上升;(2)不同礁区大气pCO2日变幅小,而表层海水pCO2日变幅较大,永暑礁潟湖为~70μmol mol-1,鹿回头及永兴岛礁坪分别为264~579μmol mol-1和420~619μmol mol-1,鹿回头礁外为324~492μmol mol-1;(3)不同礁区海-气CO2交换通量也有较大差异,永暑礁潟湖为0.4mmol CO2m-2d-1,永兴岛礁坪为4.7mmol CO2m-2d-1,鹿回头湾为9.8mmol CO2m-2d-1,表明南海珊瑚礁在夏季是大气CO2的源.在水深较浅的礁坪,生物代谢是海水pCO2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较深的潟湖或礁外,水动力条件和生物代谢共同作用影响海水pCO2的变化.相对于大洋区,无机碳代谢对珊瑚礁区海水pCO2的变化有更显著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414 / 42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近50年来三亚鹿回头岸礁活珊瑚覆盖率的动态变化 [J].
赵美霞 ;
余克服 ;
张乔民 ;
施祺 .
海洋与湖沼, 2010, 41 (03) :440-447
[2]   珊瑚礁区碳循环研究进展 [J].
严宏强 ;
余克服 ;
谭烨辉 .
生态学报, 2009, 29 (11) :6207-6215
[3]   南海北部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的种间与空间差异及其对珊瑚礁白化的影响 [J].
李淑 ;
余克服 ;
施祺 ;
陈天然 ;
赵美霞 ;
赵建新 .
科学通报, 2007, (22) :2655-2662
[4]   西沙永兴岛珊瑚礁与礁坪生物生态学研究 [J].
李颖虹 ;
黄小平 ;
岳维忠 ;
林燕棠 ;
邹仁林 ;
黄晖 .
海洋与湖沼, 2004, (02) :176-182
[5]   永暑礁西南礁镯生物地貌与沉积环境附视频 [J].
余克服 ;
赵建新 ;
施祺 ;
钟晋梁 ;
陈特固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3, (04) :1-7
[6]   西沙群岛永兴岛地貌与现代沉积特征 [J].
余克服,宋朝景,赵焕庭 .
热带海洋, 1995, (02) :24-31
[7]  
Air–sea CO 2 exchange in a subtropical estuarine-coral reef system; Kaneohe Bay; Oahu; Hawaii.[J].Kathryn E. Fagan;Fred T. Mackenzie.Marine Chemistry.2007, 1
[8]   Storm cycles in the last millennium recorded in Yongshu Reef,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J].
Yu, KF ;
Zhao, JX ;
Collerson, KD ;
Shi, Q ;
Chen, TG ;
Wang, PX ;
Liu, TS .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04, 210 (01) :89-100
[9]   Terrestrial influences on the Shiraho fringing reef, Ishigaki Island, Japan: high carbon input relative to phosphate [J].
Kawahata, H ;
Yukino, I ;
Suzuki, A .
CORAL REEFS, 2000, 19 (02) :172-178
[10]  
Distribution of the fugacity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surface seawater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J].H Kawahata;A Suzuki;T Ayukai;K Goto.Marine Chemistry.200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