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菌中共存两种携带ampC和/或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的质粒

被引:1
作者
邵海枫
王锦娜
王卫萍
艾冬琴
张小卫
史利宁
机构
[1]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医学检验中心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质粒; AmpC酶;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378 [病原细菌];
学科分类号
100103 ; 100705 ;
摘要
目的:探讨从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E.coli)中,由质粒编码的ampC和/或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基因质粒携带方式。方法:三维实验证实产AmpC酶的42株E.coli,用E.coliC600作为接合受体菌,采用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头孢噻肟/棒酸两步淘筛法,进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的传递实验。用PCR法扩增质粒编码的ampC和ESBLs基因、三维酶实验和抗生素敏感实验对供体菌和接合子进行对比。结果:接合实验显示,有37株供体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可传递,传递频率为10-7~10-5。其中23株菌仅传递了ESBLs耐药性,3株菌仅传递AmpC耐药性,11株菌传递了AmpC/ESBLs两种耐药性。11株菌中,7株菌的AmpC/ESBLs耐药性携带在同一质粒上;另有4株菌各得到两种接合子,其中2株均得到携带ESBL耐药性和AmpC/ESBLs耐药性的2类接合子,2株均得到携带AmpC耐药性和ESBL耐药性的2类接合子。结论:在同时表达AmpC和ESBLs两种酶的E.coli中,有些菌不能通过接合传递实验将两种耐药性分开传递,有些可分开传递。当AmpC和/或ESBLs耐药性基因在同一细菌中由2个质粒携带时,可在接合实验中得到两种不同的接合子。
引用
收藏
页码:867 / 87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大肠埃希菌高产AmpC酶的研究进展 [J].
王锦娜 ;
邵海枫 .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6, (02) :167-171
[2]   用于三维试验的最适酶抑制剂浓度探讨 [J].
邵海枫 ;
刘金波 ;
张小卫 ;
王卫萍 ;
李珍大 .
临床检验杂志, 2003, (06) :35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