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2 条
乌苏里拟鲿野生群体和人工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附视频
被引:7
作者:
徐汗福
[1
,2
]
黄鹤忠
[1
,2
]
范皖苏
[1
,2
]
何华敏
[1
,2
]
贾一何
[1
,2
]
机构:
[1] 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2] 苏州大学水产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uss uriensis);
野生群体;
人工养殖群体;
遗传多样性;
SRAP;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17.4 [水产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908 ;
摘要: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乌苏里拟(Pseudobagrus ussuriensis)1个野生群体(采自江苏省洪泽湖)和2个人工养殖群体(分别采自淮安市水产研究所F2代和苏州市东山水产养殖场F3代)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结果显示:从100组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2组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引物组合,每个引物组合检测到11~17个位点数,在乌苏里拟三个群体中共检测到202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有130个,多态位点比例为64.36%。野生群体与2个人工养殖群体(淮安市水产研究所F2代,苏州市东山水产养殖场F3代)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63.13%、56.54%、54.8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2641、0.2546、0.2469;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4118、0.4050、0.3861;野生群体与2个人工养殖群体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730、0.1104;两个人工养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1087。以上结果表明,野生乌苏里拟鲿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为丰富,而人工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有所下降。比较各扩增位点显性基因型频率在不同区间的分布发现,人工养殖群体低频位点明显减少而隐性纯合基因位点显著增加。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野生群体与2个人工养殖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Shannon's信息指数(I)及遗传距离相近,群体遗传结构相似,养殖群体尚未形成独立的遗传结构。因此,在未来乌苏里拟鲿人工繁殖时应选用足够大的、有代表性的亲本群体,在保持优良性状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2+49
+49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