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时空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附视频

被引:44
作者
彭欣 [1 ,2 ]
谢起浪 [1 ,2 ]
陈少波 [1 ,2 ]
黄晓林 [1 ,2 ]
仇建标 [1 ,2 ]
仲伟 [1 ,2 ]
陈万东 [3 ]
机构
[1]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2] 浙江省近岸水域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3] 南麂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
南麂列岛; 底栖生物; 生物量; 栖息密度; 人类活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78 [水生生物生态学和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04 ;
摘要
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4月对南麂列岛8条潮间带断面开展了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底栖生物191种,其中软体动物84种,藻类46种,多毛类23种,甲壳动物28种,棘皮动物5种,其它动物5种。从季节来看,春季航次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64种、8890.76g/m2、3436ind/m2)明显多于秋季航次(121种、3642.10g/m2、1657ind/m2);而从不同底质来看,平均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岩礁断面(分别为54种、8318.78g/m2、3354ind/m2)都明显高于泥质(27种、154.46g/m2、185ind/m2)和沙质断面(8种、64.30g/m2、66ind/m2)。从垂直分布来看,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分带明显,平均生物量中潮区(7278.41g/m2)大于低潮区(6684.14g/m2)大于高潮区(4836.77g/m2),平均栖息密度为中潮区(3386ind/m2)大于高潮区(2908ind/m2)大于低潮区(1347ind/m2)各断面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97-3.10,种丰富度指数为0.54-4.91,均匀度指数为0.48-0.90,辛普森优势度指数为0.52-0.94。最后通过分析发现,底栖生物的分布特征受栖息的环境、季节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不同程度综合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时空分布,而且改变了群落的结构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584 / 58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1]  
孙建璋贝藻类文选[M]. 海洋出版社 , 孙建璋, 2006
[12]  
海洋生态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李冠国,范振刚编著, 2004
[13]   Empty habitat in coastal sediments for populations of macrozoobenthos [J].
Armonies, W ;
Reise, K .
HELGOLAND MARINE RESEARCH, 2003, 56 (04) :279-287
[14]   Disturbance of intertidal soft-sediment benthic communities by cockle hand raking [J].
Kaiser, MJ ;
Broad, G ;
Hall, SJ .
JOURNAL OF SEA RESEARCH, 2001, 45 (02) :119-130
[15]   大亚湾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与分布 [J].
李荣冠 ;
江锦祥 ;
鲁琳 ;
郑凤武 ;
吴启泉 ;
李传燕 .
海洋与湖沼, 1993, (05) :527-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