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安岗地堑的史前大地震遗迹、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21
作者
吴中海 [1 ]
叶培盛 [1 ]
王成敏 [2 ]
张克旗 [1 ]
赵华 [2 ]
郑勇刚 [3 ]
尹金辉 [3 ]
李虎侯 [4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3]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4]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亚东-谷露裂谷; 活动正断层; 地震; 地震大滑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地表调查发现,沿近南北向亚东-谷露裂谷中段的安岗地堑存在地震大滑坡、多世代断层崖和断层崩积楔等多种类型的史前大地震遗迹.进一步的观测和年代分析表明:该区的古地震滑坡体至少存在新、老两期,其中规模最大的"尼续大滑坡体"应该是最新一次大地震所形成.该区T1到T6各阶地的形成时代从新到老分别为7.7~2.1ka、11.0~10.5ka、17.6~12.1ka、25.7~22.9ka、58.4~70.6ka和130~150ka,它们沿主边界正断层的平均垂直断距依次为2.8m、6.1~7.9m、10.3~12.5m、16.6~19.0m、28.0m和76.0m.其中T1和T2阶地上的断崖剖面揭示,最近两次大地震发生在距今约5.8±1.0ka和2.4±0.2ka.综合分析认为:安岗地堑的大地震活动具有较明显的丛集性特征,并且在距今约23~26ka以来一直处于大地震活跃期,期间的断层垂直活动速率为0.8~1.3mm/a,大地震的原地复发间隔大致为3.3~3.6ka,特征地震的矩震级为7.0~7.2,推算整个尼木地堑群的大震复发间隔最短可能只有约1.0~1.2ka.研究结果指示,藏南裂谷的大地震活动性明显比藏北的近南北向正断层更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1621 / 1642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诱发滑坡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J].
蒋瑶 ;
吴中海 ;
李家存 ;
马丹 ;
周春景 ;
李跃华 ;
刘艳辉 .
地质学报, 2014, 88 (06) :1157-1176
[2]   青海玉树活动断裂带的多期古地震滑坡及其年龄 [J].
蒋瑶 ;
吴中海 ;
刘艳辉 ;
田婷婷 ;
张铎 ;
黄小龙 ;
黄小巾 .
地质通报, 2014, 33 (04) :503-516
[3]   2008年10月6日西藏当雄Ms6.6级强震的地震烈度控震构造和发震机理 [J].
吴中海 ;
叶培盛 ;
吴珍汉 .
地质通报, 2009, 28 (06) :713-725
[4]   西藏安多最新史前大地震的地质证据及其年龄 [J].
吴中海 ;
叶培盛 ;
王成敏 ;
吴珍汉 ;
赵华 .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03) :608-615
[5]   西藏安多-错那湖地堑的第四纪地质、断裂活动及其运动学特征分析 [J].
吴中海 ;
赵希涛 ;
吴珍汉 ;
胡道功 ;
马志邦 ;
叶培盛 ;
江万 .
第四纪研究, 2005, (04) :490-502
[6]  
Paleoearthquake rupture behavior and recurrence of great earthquakes along the Haiyuan fault, northwestern China[J]. ZHANG Peizhen, MIN Wei, DENG Qidong & MAO Fengyi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Dynamics,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29,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5(03)
[7]   河套断陷带大青山山前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完整性研究 [J].
冉勇康 ;
张培震 ;
陈立春 .
地学前缘, 2003, (S1) :207-216
[8]   大青山山前断裂呼和浩特段晚第四纪古地震活动历史 [J].
冉勇康 ;
张培震 ;
胡博 ;
郭文生 .
中国地震, 2002, (01) :15-27
[9]  
Colluvial wedges associated with pre-historical reverse faulting paleoearthquakes[J]. DENG Qidong & ZHANG Peizhen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29,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0(17)
[10]  
History,status and trend about the research of paleoseismology[J]. RAN Yongkang and DENG Qido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Seismological Bureau of China, Beijing 100029 ,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