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地块北部白垩纪多尼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形成的构造环境

被引:74
作者
康志强 [1 ,2 ]
许继峰 [1 ]
王保弟 [1 ,2 ]
董彦辉 [1 ,2 ]
王树庆 [1 ,2 ]
陈建林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拉萨地块; 多尼组; 早白垩世; 班公湖-怒江洋; 地球化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5 [元素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拉萨地块上广泛分布有中生代的岩浆活动,研究它们对于认识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和理解整个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的启示.对出露于拉萨地块北部的白垩纪多尼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达过和马跃乡地区的多尼组火山岩主体为酸性岩,包括少量的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中基性岩).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组成表明多尼组中基性岩具有高的Cr(平均为184×10-6)和Ni(平均为43×10-6),富集强不相容性元素Rb、Th、U,而亏损Nb、Ta、Ti的特点,显示明显的弧火山岩成分特征,可能来源于具有较厚陆壳背境下的大陆边缘地幔楔的部分熔融;而酸性岩具有相对高的SiO2、K2O、K2O/Na2O以及低的Mg#(最大值为32.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以及Th、U、LREE等,具有很高的Rb/Sr(1.06~4.47,平均为2.73),并且与拉萨地块南部林子宗群酸性火山岩具有非常相似的蛛网图曲线,表明多尼组酸性岩与中基性岩可能来自不同的岩浆源区,前者很可能来源于上覆地壳的部分熔融.通过对两个酸性岩样品中锆石的U-PbLA-ICPMS定年,分别获得了116±1Ma和115±1Ma的年龄值,显示多尼组火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期.该地区多尼组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仍然存在两种可能性,其一是新特提斯班公湖-怒江洋岩石圈向南俯冲导致了该火山岩的产生;其二可能是早白垩世该地段的构造伸展作用导致加厚地壳的广泛部分熔融形成酸性火山岩,并伴随陆下地幔的熔融事件产生的少量中基性火山岩.
引用
收藏
页码:89 / 104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 [1] 拉萨地块中北部白垩纪则弄群火山岩:Slainajap洋南向俯冲的产物?
    康志强
    许继峰
    董彦辉
    王保弟
    [J]. 岩石学报, 2008, 24 (02) : 303 - 314
  • [2] 初论西藏过铝花岗岩
    廖忠礼
    莫宣学
    潘桂棠
    朱弟成
    王立全
    赵志丹
    江新胜
    [J]. 地质通报, 2006, (07) : 812 - 821
  • [3] 冈底斯带桑巴区早白垩世后碰撞花岗岩类的确定及构造意义
    和钟铧
    杨德明
    王天武
    [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6, (03) : 185 - 193
  • [4] 西藏冈底斯南缘火山-岩浆弧带中桑日群adakite的发现及其意义
    姚鹏
    李金高
    王全海
    顾雪祥
    唐菊兴
    惠兰
    [J]. 岩石学报, 2006, (03) : 612 - 620
  • [5] 存在比桑日群弧火山岩更早的新特提斯洋俯冲记录么?
    董彦辉
    许继峰
    曾庆高
    王强
    毛国政
    李杰
    [J]. 岩石学报, 2006, (03) : 661 - 668
  • [6] 冈底斯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球动力学环境:火山岩约束
    朱弟成
    潘桂棠
    莫宣学
    王立全
    廖忠礼
    赵志丹
    董国臣
    周长勇
    [J]. 岩石学报, 2006, (03) : 534 - 546
  • [7] 冈底斯造山带的时空结构及演化
    潘桂棠
    莫宣学
    侯增谦
    朱弟成
    王立全
    李光明
    赵志丹
    耿全如
    廖忠礼
    [J]. 岩石学报, 2006, (03) : 521 - 533
  • [8] 西藏冈底斯带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壳生长演化信息
    莫宣学
    董国臣
    赵志丹
    周肃
    王亮亮
    邱瑞照
    张风琴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3) : 281 - 290
  • [9] 西藏冈底斯带门巴地区印支期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和钟铧
    杨德明
    郑常青
    黄映聪
    [J]. 地质通报, 2005, (04) : 354 - 359
  • [10] 西藏冈底斯中部淡色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翟庆国
    李才
    李惠民
    王天武
    [J]. 地质通报, 2005, (04) : 349 -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