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走滑时代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135
作者
朱光
宋传中
王道轩
刘国生
徐嘉炜
机构
[1]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合肥,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合肥,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合肥,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合肥,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合肥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糜棱岩; 40Ar/39Ar年龄; 早白垩世; 大别—胶南造山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3 [];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070902 ;
摘要
选择了郯庐断裂带安徽段5处糜棱岩、超糜棱岩、千糜岩进行了40Ar/39Ar年代学研究. 大别造山带东缘断裂带上3处4个样品给出了128~132 Ma的40Ar/39Ar坪年龄; 北部张八岭隆起带西侧和蚌埠隆起东缘断裂带上两处样品一致给出了120 Ma的40Ar/39Ar坪年龄. 等时线分析及其他证据表明这些数据是可靠的. 这些年龄值代表了郯庐断裂带韧性左旋走滑变形的冷却年龄, 北部较年轻的年龄值可能与较缓慢的走滑隆起有关. 由此表明, 郯庐断裂带的大规模左行平移发生在早白垩世, 而不是一些学者认为的印支期. 该断裂带是滨太平洋的陆内平移断裂, 而不是大别—胶南造山带同造山的转换断层或斜向缝合边界.
引用
收藏
页码:250 / 25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1]   郯庐断裂带的最大左行走滑断距及其形成时期 [J].
万天丰,朱鸿 .
高校地质学报, 1996, (01) :14-27
[12]   华北、扬子板块碰撞后热演化史的初步研究 [J].
李齐,陈文寄,马宝林,王清晨,孙敏 .
地震地质, 1995, (03) :193-203
[13]   中国中部蓝片岩的形成时代 [J].
李曙光 ;
刘德良 ;
陈移之 ;
王松山 ;
裘冀 ;
胡世玲 ;
桑海清 .
地质科学, 1993, (01) :21-27
[14]   郯庐断裂带研究的十年回顾 [J].
徐嘉炜 ;
马国锋 .
地质论评, 1992, (04) :316-324
[15]   中国华北、华南陆块碰撞时代的钐-钕同位素年龄证据 [J].
李曙光 ;
S. R. Hart ;
郑双根 ;
郭安林 ;
刘德良 ;
张国伟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89, (03) :31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