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右江盆地利周-河口剖面极低级变质带的伊利石结晶度与粘土矿物光谱标志对比研究

被引:5
作者
燕守勋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信息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关键词
伊利石结晶度; 极低级变质带; 吸收峰变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1.5 [成矿作用的理论模拟试验];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检验高光谱遥感技术划分极低级变质带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广西田林利周-河口剖面粘土矿物成分和伊利石结晶度Kubler指数XRD测量以及泥岩可见光-短波红外反射光谱测量.运用伊利石结晶度Kubler指数将下三叠统罗楼群和中三叠统百逢组下段划归浅变质带;将中三叠统百逢组上段和河口组划归近变质带,中三叠统百逢组上段为高级近变质带;将中三叠统上部河口组划归低级近变质带.基于1个K.I△2θ°0.43的测量值,不排除局部为成岩带的可能.在地层柱上自下向上,伊利石结晶度Kubler指数由小变大,变质程度由高变低,而且变质作用级别与岩层在地层柱中位置协调以及变质带边界与地层线趋于一致,证明为区域埋藏极低级变质作用.从地层柱下部到上部,新鲜岩石粘土矿物2200 nm附近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伊利石也有同样的吸收光谱迁移规律.这表明,随变质温度的升高,矿物光谱吸收峰向长波方向迁移.风化岩石和黑色岩石不适于极低级变质带的航天、航空遥感技术划分.但是,根据新鲜岩石吸收光谱迁移规律,可以用便携式野外光谱仪沿地质剖面,由新鲜岩石光谱划分地层单元和极低级变质带.
引用
收藏
页码:459 / 46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极低级变质作用及其研究方法 [J].
燕守勋 ;
田庆久 ;
吴昀昭 .
现代地质, 2002, (01) :37-44
[2]   极低级变质作用的研究现状 [J].
毕先梅 ;
索书田 ;
莫宣学 ;
张继军 .
地学前缘, 1998, (04) :121-125
[3]   右江盆地三叠纪岩层极低级变质作用及地球动力学意义 [J].
索书田 ;
毕先梅 ;
赵文霞 ;
侯光久 .
地质科学, 1998, (04) :14-24
[4]   华南右江复合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 [J].
曾允孚 ;
刘文均 ;
陈洪德 ;
郑荣才 ;
张锦泉 ;
李孝全 ;
蒋廷操 .
地质学报, 1995, (02) :113-124
[5]   极低级变质作用和极低级变质带综述 [J].
索书田,游振东,周汉文 .
地质科技情报, 1995, (01) :1-8
[6]  
极低级变质作用[M]. 地质出版社 , 索书田等著, 1999
[7]  
低温地球化学[M]. 科学出版社 , 涂光炽等 著, 1998
[8]  
遥感信息机理研究[M]. 科学出版社 , 陈述彭等主编, 1998
[9]  
华南右江盆地沉积构造演化[M]. 地质出版社 , 曾允孚等著, 1993
[10]  
中国典型地物波谱及其特征分析[M]. 科学出版社 , 童庆禧等编著,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