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喜马拉雅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构造格局及形成过程探讨

被引:87
作者
张进江
季建清
钟大赉
丁林
何顺东
机构
[1] 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南迦巴瓦;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构造格局; 形成过程; 构造年代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4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东喜马拉雅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构造格局主要由两类不同的构造形式组成,一类为早期韧性挤压、走滑变形体系,表现为构造结内部的近南北向缩短、西边界的左行走滑和东边界的右行走滑,可能是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后,印度大陆向欧亚大陆的楔入所致,其变形变质峰期为62~60,23和13Ma.另一类则是以南沙巴瓦峰为中心的同心状外倾高角度韧脆性正断层体系,可能是后期快速隆升形成的垮塌构造,正断层作用的开始时代约为7.3~6.3 Ma。
引用
收藏
页码:373 / 38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申扎-定结正断层体系中、南段构造特征及其与藏南拆离系的关系 [J].
张进江 ;
郭磊 ;
丁林 .
科学通报, 2002, (10) :738-743
[2]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大陆碰撞以来构造年代学框架及其与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的对比 [J].
张进江 ;
钟大赉 ;
季建清 ;
丁林 ;
桑海清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1, (04) :243-244
[3]   南沙深海区近10Ma来浮游有孔虫群及海水温跃层演变 [J].
李保华 ;
翦知湣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0) :840-845
[4]   最近7 Ma黄土高原风尘通量记录的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历史和变率 [J].
孙有斌 ;
安芷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9) :769-776
[5]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新生代地壳缩短量的估算及其地质依据 [J].
王二七 ;
B. C. Burchfiel ;
季建清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1) :1-9
[6]  
DEFORMATION OF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EVIDENCES FROM STRUCTURES AND KINEMATICS OF ITS WESTERN BOUNDARY[J]. Zhang J.,Zhong D.,Ding L.,Ji J.,He S(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China).地学前缘. 2000(S1)
[7]   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特征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J].
丁林 ;
钟大赉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5) :385-397
[8]   东南亚及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构造演化的讨论 [J].
张进江 ;
钟大赉 ;
周勇 .
地质论评, 1999, (04) :337-344
[9]   中国黄土高原的风积证据:晚新生代北半球大冰期开始及青藏高原的隆升驱动 [J].
安芷生 ;
王苏民 ;
吴锡浩 ;
陈明扬 ;
孙东怀 ;
刘秀铭 ;
王富葆 ;
李力 ;
孙有斌 ;
周卫建 ;
周杰 ;
刘晓东 ;
鹿化煜 ;
张云翔 ;
董光荣 ;
强小科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6) :481-490
[10]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 [J].
钟大赉 ;
丁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28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