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重灾区茂县竹包头沟泥石流特征及其防治对策

被引:10
作者
沈兴菊 [1 ,2 ,3 ]
张金山 [1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5.12”地震; 茂县; 竹包头沟; 泥石流; 特征; 防治对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泥石流];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5.12"汶川地震不仅直接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同时还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山地灾害。崩塌、滑坡直接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再加上在地震荷载的多次往复作用下,山体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大量坡体失稳,岩体破坏,使这些泥石流沟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活跃期。2008年6月18日,位于重震区的茂县东兴乡竹包头沟暴发泥石流,将主河湔江堵断随后溃决,对临近的"302"省道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该沟上游段沟床比降大,岸坡较陡,流域内出露的岩石以千枚岩为主,易风化破碎,在地震中形成许多崩塌和滑坡,加之流域降水集且多局地性暴雨,有利于泥石流的发育。在调查访问的基础上,估算该次泥石流的容重为2.0 g/cm3,为高容重粘性泥石流。计算出其流速在10 m/s以上,流量约300 m3/s,总规模为1×105m3。竹包头沟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来源为地震引发的崩塌和滑坡堆积物,根据遥感资料测算,总方量达3×1010m3以上,再次暴发泥石流的可能性很大。为减弱泥石流活动,减轻泥石流造成的损失,提出以下应对措施:以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减少泥石流物源;加强监测,及时警报,减轻泥石流危害;普及泥石流知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97 / 10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汶川震区北川9.24暴雨泥石流特征研究 [J].
唐川 ;
梁京涛 .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 (06) :751-758
[2]   5·12汶川地震诱发都江堰龙池镇干沟泥石流可能性地质分析 [J].
沈军辉 ;
朱容辰 ;
刘维国 ;
任洋 ;
章志峰 .
山地学报, 2008, (05) :513-517
[3]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J].
崔鹏 ;
韦方强 ;
陈晓清 ;
何思明 ;
游勇 ;
党超 ;
李占鲁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 (04) :317-323
[4]   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 [J].
崔鹏 ;
韦方强 ;
何思明 ;
游勇 ;
陈晓清 ;
李战鲁 ;
党超 ;
杨成林 .
山地学报, 2008, (03) :280-282
[5]   低频泥石流特征及防治——以四川汶川县茶园沟为例 [J].
张金山 ;
沈兴菊 ;
谢洪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5, (03) :37-41
[6]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龙洞沟泥石流及其防治 [J].
谢洪 ;
王士革 ;
周麟 ;
陈晓清 ;
游勇 ;
王道杰 .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