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模型及其地质演化

被引:9
作者
潘国强
赵连泽
夏木林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2] 东海石油公司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碰撞造山带,构造模型,地质演化,大别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大别山碰撞造山带东段可以划分出北淮阳地块、岳西地块、四望地块3个构造单元。岳西地块中前寒武纪地质体普遍遭受过高压变质作用,构成一个高压—超高压变质地块的“核”,其上、下盘则是低压变质或未变质地块的“壳”,在空间上呈现出一种“夹心饼”式构造格局。高压变质地块上部边界的正断层和下部边界的逆断层是其“挤出”抬升机制的直接标志。大别山造山带“夹心饼”式构造模型的形成与古生代时期扬子板块向中朝板块的俯冲作用及中生代时期两大板块碰撞并快速抬升作用密切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51+10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鄂北蓝片岩带研究.[M].周高志等著;.地质出版社.1991,
[3]   郯庐断裂带平移年代学研究的进展 [J].
徐嘉炜,朱光,吕培基,郑学信,孙世群 .
安徽地质, 1995, (01) :1-12
[4]   桐柏-大别造山带的剪切带阵列 [J].
钟增球 ;
索书田 .
地球科学, 1994, (04) :433-442
[5]   皖西白大山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毕治国,李玉发,汤加富,侯明金 .
安徽地质, 1994, (Z1) :135-140
[6]   安徽岳西县碧溪岭—五河地区石榴石橄榄岩-榴辉岩组合的原岩性质 [J].
张旗 ;
赵大升 ;
刘若新 ;
马宝林 ;
樊祺诚 ;
李齐 .
科学通报, 1993, (18) :1694-1697
[7]   麻城—团风剪切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时代初探 [J].
刘早学 ;
李金平 .
湖北地质, 1993, (01) :38-44+109+111
[8]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基本结构 [J].
董树文 ;
孙先如 ;
张勇 ;
黄德志 ;
王刚 ;
戴世坤 ;
于邦存 .
科学通报 , 1993, (06) :542-545
[9]   论大别地块中榴辉岩与围岩的变质关系及区域“递增”变质带的形成 [J].
刘晓春 ;
刘先文 ;
胡克 .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2, (04) :366-372
[10]   鲁东-苏北榴辉岩的构造特征及其折返机制 [J].
王清晨 ;
张儒瑷 ;
从柏林 ;
赵中岩 ;
叶凯 .
岩石学报, 1992, (02) :153-16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