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齿突蟾的补充描述及地理分布探讨

被引:11
作者
陈晓虹 [1 ]
李磊 [1 ]
江建平 [2 ]
乔梁 [1 ]
杨杰 [1 ,3 ]
机构
[1] 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3] 新乡医学院
关键词
角蟾科; 齿突蟾属; 宁陕齿突蟾; 补充描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9.53 [];
学科分类号
071002 ;
摘要
对采自河南省伏牛山区的角蟾科成体标本和蝌蚪进行形态学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并依据分子生物学比较结果,确定该标本为宁陕齿突蟾Scutiger ningshanensis。对其进行再研究发现,宁陕齿突蟾伏牛山居群与模式产地居群的主要特征共同之处为,吻端钝圆;瞳孔纵裂;肩背部前方有长方形深褐色斑,背部大疣粒断续相连形成4条纵行肤褶。补充描述了伏牛山居群的形态学特征和生态习性,伏牛山居群雌雄蟾的胸部均有两对密布角质刺的胸腺;雄蟾前臂粗壮,前臂内侧密布黑色角质刺;第1~3指着生黑色婚刺;雌蟾腋下散布大量白色疣粒;成熟卵径3mm、动物极黄灰色、植物极乳黄色;5月中旬至6月为繁殖季节;蝌蚪发育需越冬。宁陕齿突蟾在河南伏牛山的发现,使角蟾科动物的分布向东延伸了近4个经度。
引用
收藏
页码:647 / 65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隆肛蛙属种群形态量度分析 [J].
王斌 ;
江建平 ;
陈晓虹 ;
谢锋 ;
郑中华 .
动物分类学报, 2007, (03) :629-636
[2]   宁陕齿突蟾蝌蚪的生物学特性 [J].
陆宇燕 ;
李丕鹏 ;
梁刚 ;
李昂 ;
周正彦 ;
王勇 .
动物学报, 2007, (02) :383-389
[3]   秦巴拟小鲵在河南的发现及地理分布探讨 [J].
陈晓虹 ;
杨杰 ;
瞿文元 .
动物学杂志, 2007, (01) :148-150
[4]   陕西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调查 [J].
江建平 ;
王斌 ;
刘炯宇 ;
谢锋 .
四川动物, 2006, (02) :281-284+442
[5]   古北和东洋界在我国东部的精确划界——据两栖动物 [J].
陈领 .
动物学研究, 2004, (05) :369-377
[6]   伏牛山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控制 [J].
宋传中 ;
张国伟 .
地质论评, 1999, (05) :492-497
[7]   河南伏牛山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J].
杨相甫 ;
李发启 ;
王太霞 ;
张晋豫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01) :81-84
[8]   宁陕齿突蟾雄性的发现(无尾目:锄足蟾科) [J].
梁刚 ;
雷富民 ;
方荣盛 .
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 (04) :92-93
[9]  
A Simplified Table for Staging Anuran Embryos and Larvae with Notes on Identification.[J].Kenneth L. Gosner.Herpetologica.1960, 3
[10]  
中国两栖动物检索及图解.[M].费梁等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