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部青铜时代中晚期人类对不同海拔环境的适应策略探讨

被引:25
作者
张山佳
董广辉
机构
[1]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878 [遗址];
学科分类号
060107 ;
摘要
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过程与动力是备受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人类在青铜时代中晚期(距今3600~2300年前)已永久定居至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3000m以上地区,但不同海拔高度区域分布三支不同的文化,其先民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及影响因素尚不清晰。本文总结分析了青铜时代中晚期青藏高原东北部不同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组合,发现该时期不同海拔区域人类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存在明显差异。辛店文化先民主要生活在海拔2500m以下地区,从事以粟、黍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以畜牧生产为辅助方式;卡约文化先民主要生活在海拔2500~3000m地区,从事以牧羊为主的畜牧业,兼营大麦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活动;诺木洪文化先民生活在海拔2800m以上地区,从事放牧羊和牦牛及大麦种植为主的农牧并重的生产方式。青藏高原东北部青铜时代中晚期不同文化人群通过选择不同的动植物资源利用策略,适应了不同海拔高度的环境,欧亚大陆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技术传播,以及青铜时代早期气候变冷的趋势是其重要的促进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696 / 70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84 条
[1]  
Exploring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exchange in prehistoric Eurasi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rop diffusion and consumption.[J].DONG GuangHui;YANG YiShi;HAN JianYe;WANG Hui;CHEN FaHu;.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7, 06
[2]   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农业强化及对环境的影响 [J].
董广辉 ;
张山佳 ;
杨谊时 ;
陈建徽 ;
陈发虎 .
科学通报, 2016, (26) :2913-2925
[3]   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历史过程和可能驱动机制 [J].
张东菊 ;
董广辉 ;
王辉 ;
任晓燕 ;
哈比布 ;
强明瑞 ;
陈发虎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6, 46 (08) :1007-1023
[4]   中国青铜时代小麦种植规模的考古学观察 [J].
陈雪香 .
中国农史, 2016, 35 (03) :3-9
[5]   西辽河上游全新世早中期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J].
胡雅琴 ;
曹现勇 ;
赵志军 ;
李宜垠 ;
孙永刚 ;
王辉 .
第四纪研究, 2016, 36 (03) :530-541
[6]   孢粉记录的青藏高原东北部更尕海地区中晚全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 [J].
刘思丝 ;
黄小忠 ;
强明瑞 ;
林雪如 ;
白志娟 ;
彭卫 .
第四纪研究, 2016, 36 (02) :247-256
[7]   郑州望京楼遗址二里头文化时期植物资源的利用——来自石器残留淀粉粒的证据 [J].
陶大卫 ;
吴倩 ;
崔天兴 ;
赵珍珍 .
第四纪研究, 2016, 36 (02) :294-301
[8]   小麦传入中国的研究——植物考古资料 [J].
赵志军 .
南方文物, 2015, (03) :44-52
[9]   河南登封南洼遗址二里头到汉代聚落农业的植物考古证据 [J].
吴文婉 ;
张继华 ;
靳桂云 .
中原文物, 2014, (01) :109-117
[10]   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浮选出土植物遗存证据 [J].
赵志军 .
第四纪研究, 2014, 34 (01) :7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