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时间尺度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6
作者
王宁 [1 ,2 ]
张肖剑 [2 ]
靳立亚 [2 ]
机构
[1]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2 [古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伞新世的气候模拟结果(KCM)以及1948~2013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大型大气环流系统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在千年时间尺度上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空间位置变化关系以及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并比较了它们与现代气候背景年际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在千年尺度上,南亚高压的东进(西移)对应西太副高的西伸(东撤)。这与年际尺度上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存在的“相向而行”及“相背而去”的时空特征是一致的。耦合气候模式模拟的全新世9.5ka B.P.以来东亚夏季风总体呈现振荡减弱趋势。早全新世(9.5~7.5ka B.P.)时期,东亚夏季风强度较强,此时南亚高压位置偏东而西太副高位置偏西;在中全新世(7~4ka B.P.)期间,东亚夏季风呈现百年尺度大幅振荡,而此时南亚高压(西太副高)的位置大致位于112°115°E(145°155°E)之间;晚全新世(4~0ka B.P.)期间,东亚夏季风持续减弱,对应南亚高压位置向东移动、西太副高位置向西移动。全新世时期(9.5~0ka B.P.),北半球春季(4月、5月份)赤道地区接收的太阳辐射呈现先减弱,至5~4ka B.P.期间达到最低值,之后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这与南亚高压的位置变化趋势一致,而与西太副高位置变化趋势相反,即赤道春季太阳辐射强(弱)时,南亚高压位置偏东(偏西)、西太副高位置偏西(偏东)。同时,模拟的全新世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夏季温度变化也呈现出与春季赤道太阳辐射一致的变化趋势,且与南亚高压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海温的加热作用可以通过激发Matsun-Gill型大气响应使得南亚高压增强。西太副高主要由哈德莱环流在副热带地区的下沉作用造成,而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夏季的增温可引起哈德莱环流增强,从而使西太副高的强度增强、面积扩大导致其西脊点位置偏西。因此,赤道春季太阳辐射可以通过影响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夏季温度对南亚高压东脊点和西太副高西脊点的位置产生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425 / 143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5 条
[1]   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特征与机制的模拟研究 [J].
王志远 ;
刘健 .
第四纪研究, 2014, 34 (06) :1136-1145
[2]   中国过去1500年典型暖期气候的模拟研究 [J].
严蜜 ;
王志远 ;
刘健 .
第四纪研究, 2014, 34 (06) :1166-1175
[3]   中全新世和末次盛冰期北大西洋涛动变化及其与亚洲降水的联系:基于MPI-ESM模拟试验 [J].
袁熹 ;
石正国 ;
周卫健 .
第四纪研究, 2014, 34 (06) :1156-1165
[4]   中全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降水时空演变不一致性的模拟研究 [J].
吴鹏飞 ;
刘征宇 ;
程军 ;
孙照渤 .
第四纪研究, 2013, 33 (06) :1138-1147
[5]   中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 [J].
陆龙骅 ;
张德二 .
第四纪研究, 2013, 33 (01) :97-107
[6]   南亚高压的南北偏移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J].
魏维 ;
张人禾 ;
温敏 .
应用气象学报, 2012, 23 (06) :650-659
[7]   关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
黄露 ;
何金海 ;
卢楚翰 .
干旱气象, 2012, 30 (02) :255-260
[8]   最近15万年来东亚古气候变化对日射响应的瞬变模拟 [J].
李新周 ;
刘晓东 .
地球环境学报, 2012, 3 (02) :801-809
[9]   Simulated analysis of summer climate on centennial time scale in eastern China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J].
Wang HongLi ;
Liu Jian ;
Wang ZhiYuan ;
Wang SuMin ;
Kuang XueYuan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 56 (21) :2229-2235
[10]   一个耦合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的中全新世时期亚洲季风系统变化 [J].
郑伟鹏 ;
俞永强 .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06) :1135-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