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9个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16
作者
李法计 [1 ]
常鑫 [1 ]
王宇娟 [2 ]
宋全昊 [1 ]
田芳慧 [1 ]
孙道杰 [1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2] 杨凌区农业局
关键词
小麦; 重组自交系群体; 农艺性状; 遗传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了初步判断小麦重要性状的遗传组成,并筛选适于QTL定位的性状,以小偃81和西农1376及其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F7代为材料,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了株高、叶面积、穗下茎长、穗下节长、穗下节间直径、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抽穗期等9个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穗下节长性状符合多基因遗传,无主基因存在;株高、小穗数、穗粒数、叶面积、穗长和抽穗期6个性状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穗下节间直径性状符合3对主基因遗传,无多基因存在;穗下茎长性状则符合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株高、穗长、抽穗期和穗下节间直径等4个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2.32%、75.75%、81.98%和91.04%,可能含有较大的主效QTL。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2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小麦抽穗期及其它农艺性状的QTL分析.[D].宋彦霞.四川农业大学.2005, 01
[2]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构建与调整及其在遗传作图、抗花叶病毒基因定位和农艺及品质性状QTL分析中的应用.[D].王永军.南京农业大学.2001, 01
[3]  
山东小麦遗传改良.[M].陆懋曾; 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M].盖钧镒等著;.科学出版社.2003,
[5]   蚂蚱麦×碧玉麦杂交F代部分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J].
杜希朋 ;
闫媛媛 ;
刘伟华 ;
高爱农 ;
张锦鹏 ;
李秀全 ;
杨欣明 ;
车永和 ;
郭小敏 .
麦类作物学报 , 2011, (04) :624-629
[6]   中国小麦育种进展与展望 [J].
何中虎 ;
夏先春 ;
陈新民 ;
庄巧生 .
作物学报, 2011, 37 (02) :202-215
[7]   小麦有效穗数的遗传分析及其SSR分子标记 [J].
闫林 ;
王辉 ;
孙道杰 ;
李学军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9, 14 (05) :21-28
[8]   一个斯卑尔脱小麦早熟突变体抽穗期的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初步定位 [J].
王军 ;
丁玉华 ;
彭惠茹 ;
王晓娜 ;
谢允慧 ;
刘志勇 ;
倪中福 ;
孙其信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9, 17 (04) :659-664
[9]   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J].
海燕 ;
何宁 ;
康明辉 ;
张丹 ;
赵永英 ;
黄冰艳 ;
王白霞 .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06) :168-171
[10]   应用极大似然法分析小麦穗长的遗传 [J].
张安静 ;
张俊祖 ;
刘凤琴 ;
罗洪溪 ;
王彬龙 ;
赵会利 .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09) :18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