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的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解

被引:23
作者
周志刚
郑明亮
机构
[1] 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粮食; 作物; 农业; 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 产量; 影响因素; 分解; 无残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6.11 [粮食作物];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0701 ; 070104 ;
摘要
为了明确不同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影响的大小,分析粮食产量波动变化的机理,该文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建立了粮食产量无残差因素分解模型,将中国粮食产量的波动分解为播面单产、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和耕地面积变化的贡献。基于1996-2012年数据,对该期间影响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的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播面单产和复种指数的变化表现为增长效应,种植结构和耕地面积的变化表现为减量效应,其中播面单产变化促进粮食产量增长8 592.25万t,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为101.03%;复种指数变化促进粮食产量增长6 926.97万t,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为率81.45%;种植结构变化导致粮食产量减少3 909.11万t,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为-45.97%;耕地面积变化导致粮食产量减少3 105.61万t,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为-36.52%。各影响因子的作用具有阶段性,1996-2003年种植结构效应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较大;2004-2007年,播面单产、种植结构、复种指数的贡献相互交替,2004年播面单产的贡献最大,2005年、2007年复种指数的贡献最大,2006年则是种植结构的贡献最大;2008年开始播面单产效应起着主导作用。该研究可为政府有关部门粮食生产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中国农业技术类型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J].
王琛 ;
吴敬学 ;
钟鑫 .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 35 (05) :513-518
[2]   中国粮食主产省(区)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与比较——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 [J].
许朗 ;
罗东玲 ;
刘爱军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5 (04) :76-82
[3]   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 [J].
陈秧分 ;
李先德 .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20) :1-10
[5]   基于时间序列趋势图的我国粮食产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J].
王双进 ;
李健英 .
广东农业科学, 2013, 40 (04) :179-182
[6]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J].
张明如 ;
殷善福 .
灾害学, 2013, 28 (01) :41-44+64
[7]   我国粮食安全的多维思考:一个文献综述 [J].
张鹏 ;
钟昱 .
当代经济管理, 2012, 34 (10) :6-11
[8]   耕地集约利用对粮食产量变化影响的定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J].
徐国鑫 ;
金晓斌 ;
宋佳楠 ;
周寅康 .
地理研究, 2012, 31 (09) :1621-1630
[9]   基于熵权法的粮食产量影响因素权重确定 [J].
李俊 .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11) :6851-6852+6854
[10]   耕地非农化对粮食生产及粮食安全的影响 [J].
王书晓 ;
杨子生 .
现代农业科技, 2012, (02) :395-396+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