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运动性疲劳脉图评价的实验研究

被引:2
作者
包怡敏 [1 ]
许家佗 [1 ]
费兆馥 [1 ]
孙鸿杰 [1 ]
陆耀飞 [2 ]
龚博敏 [1 ]
任宏福 [1 ]
机构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2] 上海体育学院
关键词
急性运动性疲劳; 脉图; 力竭运动; 实验研究;
D O I
10.16306/j.1008-861x.2007.05.014
中图分类号
R241.1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100505 ;
摘要
目的:探讨建立急性运动性疲劳脉图评价方法和指标的实验依据。方法:对34名健康大学生应用功率自行车进行力竭运动造模,同步连续监测心肺功能;分别于运动前后检测血压、脉图、血乳酸(LA)指标,并设计应"用运动性疲劳主客观评分表",包括自我感觉疲劳程度(RPE)和客观症状评分两部分,对运动状况进行评价和记录。结果:受试者在负荷运动10min左右耗氧量(VO2)、呼吸商(RER)与心率(HR)达到平台期;运动造模后,RPE均数为16.79,LA/RPE均值37.13;与造模前比较,造模运动后血LA显著升高(P<0.01),收缩压(SBP)显著降低(P<0.01),脉图重搏前波h3、降中峡h4均显著降低(P<0.01),w/t则显著增大(P<0.01),最佳脉压(Pm)显著降低(P<0.01)、脉图生物龄(PY)明显增大(P<0.05),较日历年龄增大显著(P<0.01)。结论:脉图可以客观、有效地评价急性运动性疲劳状态;脉图的h3降低、h4降低、w/t增大、Pm降低、PY增大可作为急性运动性疲劳的脉图主要评价参数和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68 / 7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心血管系统引起运动疲劳的假说与讨论 [J].
沙晓林 .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6) :144-146
[2]   脑力性疲劳的脉图观察与实验研究 [J].
许家佗 ;
包怡敏 ;
裘磊 ;
张志枫 ;
张潮 ;
孙鸿杰 ;
章震宇 ;
英洪友 ;
千英信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2, (06) :574-578
[3]   力竭性运动前后的脉图观察研究 [J].
许家佗 ;
张志枫 ;
孙鸿杰 ;
包怡敏 ;
李果刚 ;
龚张斌 ;
曹怡 ;
彭平权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2, (01) :44-47
[4]  
费兆馥主编.现代中医脉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